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青年美展:展示平臺還是藝術秀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25 14:33:07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副主任 王春辰:

  “無人喝彩”比商業模式化更可怕

  其實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青年藝術都是備受關注的焦點。但在當今,這種關注遭到了較多質疑,比如擔心過早的模式化,會讓青年藝術家的天分夭折等。這些質疑有一定道理,但夭折的“風險”和完全沒有人去關注的“冷清”,到底哪個更可怕一些呢?顯然,對於青年藝術家,最需要的還是關注。

  我們做“亞現象”展,初衷即來源於此。這是一個非盈利的展覽,邀請業內一些非常有口碑的批評家、策展人、美術館館長等進行推介。每位推介人可以推介6個藝術家,一共提名了290位藝術家。我們策展委員會在其中再挑選出93位的近200件作品。展覽的社會反響很好,很多藝術家借助這個平臺得到了肯定和鼓勵,獲得了自信,也獲得了積極的社會反映。很多商業機構看了我們的展覽及畫冊,就跟這些藝術家聯繫,給他們做展覽,或者直接就做了代理。

  和“未來展”不同,還有不少“青年藝展”是完全商業性的。畢竟中國現在是個商業社會。而且,國際上,從商業的角度來支援青年藝術家發展也是正常現象。高品質的商業追求,也是推動、鼓勵青年藝術家前行的重要動力。“商業”可以有很多落腳點,有負面的,也有正面的。否則我們都不要做藝術了,讓青年藝術家自生自滅,也不是這個社會應有的態度。

  當然,商業的介入必須得有個前提,就是你可以支援青年藝術家,但你不可以干預創作,一定要讓藝術家有一個寬鬆的創作自由;其次,作為青年藝術家,自己也得有個明確的判斷,不能什麼好賣,你就不停地複製它,最後喪失了創造力。

  廣東省美協副主席、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 李勁堃:

  建既展示才華又能獲益的平臺

  在2012年廣東美術大展上,許多初出茅廬的年輕藝術家的表現大大超乎了我們的期待,而他們之前完全沒有出現在官方的視野,如果不是因為有了這個展現的平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脫穎而出。現在涌現出那麼多“青年藝展”,本身是件好事情,但它們可能還有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廣東青年美術大展,我認為比較遺憾的地方就是,那麼多青年藝術家,花費了很多心智和時間來參與,水準也非常高,但得獎之後卻沒有一些後續的、配套的扶持計劃。而前段時間在廣州舉辦的另一場以青年藝術為主題的“大藝博”,則和市場結合得非常緊密,但又因為評委會的把控和專業度有所欠缺而被人詬病。這可能是此類活動在將來需要完善的地方。

  總體而言,我認為作為社會或者官方的藝術團體,我們的態度不應該是消極的。不能説現存的“青年藝展”有一些問題,就把它們一棍子打死。我們應該進行一些更有價值的討論,比如有沒有辦法以一種更好的方式,既能搭建一個學術價值很高的展示平臺,讓追求自己藝術夢想的有才華的年輕人可以脫穎而出,同時能切切實實地給予他們經濟上的扶持,讓他們很好地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並且從自己的才華中獲益?

  而市場本身並不是可怕的東西,我們無須妖魔化市場。無論在任何時代,象牙塔裏都培養不出藝術家。和市場、社會大環境的角力,在任何年代都有。年輕的藝術家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他們從來都是在不斷選擇、不斷抵抗誘惑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學術品格的。我不認為多搞幾個展覽、商業化的促銷,就會影響到一個有智慧的、有學術定力的藝術家的堅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