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香港公共藝術搶佔地盤 藝術巴士開進社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16 10:22:41 | 文章來源: 南方都市報

從“重災區”突圍,玩一場人文與商業的博弈

正如大泥所言,香港公車幾乎無一例外地在刊登著各種廣告,商業的、政治的、公益的……而其中多數為商業廣告。這些廣告穿梭在大街小巷,在宣揚著層出不窮的消費觀念,在挑逗著人們的物質慾望,在灌輸著享樂主義的同時,無疑是在消解著另外一些生活追求的內容與意義。例如,藝術。

其實,不僅是巴士,電車、地鐵這些公共交通工具在承載著城市交通運輸功能的同時,也都無一例外地在構建香港的消費文化。廣告大師們與行銷專家們當然知道,車身的傳播方式是主動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範圍之內,最為積極與主動。而車身的多面體展示方式以及與視線持平的高度,亦能達到最大的可視機會。這裡絕對是生財地。但藝術家們也清楚地明白,這裡是“重災區”,同時也是藝術的突圍點。此前,深圳藝術發展局與香港電車公司也舉辦過“藝術電車:夢幻遊樂場設計比賽”,引發了全港247間學校學生創作他們心目中的“夢幻遊樂場”。香港地鐵藝術計劃也採用小區參與和公開徵集的方式,讓居民參與到地鐵藝術的創作之中,正如在北角站的A出口處就有一個由北角區兒童與藝術家何弢共同創作的《我愛北角,北角是我家》的作品,在荃灣站有《流動城市》,牛頭角站高架路段橋身有《健康城市》等。

不論是地鐵、電車抑或是巴士,都是在城市的公共空間內進行的一場博弈———一場商業廣告與藝術的博弈,一場消費主義與城市人文的博弈。不過,亦有人表示質疑,這寥寥數輛巴士能否有力量對抗這商業的洪流?而且,公眾面對這巴士的時候,是步履匆匆,是匆匆一瞥,是否能有藝術熏陶的效果?跬步的價值在於積累,在於激發人的一種潛在意識。正如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于長江所言:“藝術的培養不是要站在一個雕塑面前看一個上午,而是在生命中眾多的隨便一瞥中生成的。”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