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藝術史經典作品的當代演繹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06 10:50:32 | 文章來源: 東方藝術·大家

達利的《蒙娜麗莎》

縱觀整個中西藝術史,只要有法則的設立,就自然會有顛覆者。許多經典藝術作品往往會被現代人借來當做談話的對象,有人從它們當中看到了商機,有人從它們當中看到當代的隱喻,還有人用它們“舊瓶裝新酒”來達到和古人對話的目的。

恐怕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達·芬奇那樣,作品屢遭援引,飽受解讀。達·芬奇被認為受到上帝的啟發,作品被譽為神跡,甚至連仿製品也再三被模倣。有人説,有多少個讀者就會有多少個哈姆雷特,套用一下,有多少《最後的晚餐》就會有多少解構。這幅畫的象徵意義深厚,比如,約翰的衣服和耶穌的一樣;多疑的多瑪豎起即將用來觸碰耶穌傷口的食指;叛徒猶大是唯一避開光線隱入陰影的人……還有那堅固無比的金字塔構圖,都不得不使人們讚嘆,這實在是一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敘事畫作,觀者相信他們所見的是一幅真實的景象。畫面嚴整、均衡,而富於變化,無論從構思的完美、情節的緊湊、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現手法的純熟上都堪稱經典。當某牛仔褲品牌利用《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拍了一則廣告時,人們可謂是驚訝萬分:十三個裸露上半身的男模特兒只著該品牌牛仔褲出場,他們的氣質狂浪不羈,引發了宗教人士的不滿。另一個某著名時尚品牌也做了類似的實驗,當然,同樣引發了宗教熱議。其實這兩個例子都是利用藝術史中的經典進行再創造,最後通過與經典符號發生意義的錯位而期望達到一種幽默的效果而吸引消費者的眼球。2003年,美國作家丹·布朗出版的一本名為《達·芬奇密碼》的小説目前在全球累積銷量6千萬冊,我相信看過小説的人一定比看過達·芬奇原作多很多。小説的中心是個虛構的故事,他假設了耶穌右手邊不是聖約翰而是莫大拉的瑪利亞,其實是在扭曲人們對藝術對文藝復興以及歷史本身的看法,當然也遭來藝術史家的嚴厲駁斥。這些讓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作品強烈地吸引著人們的視線,而此時的經典已經成了商家的噱頭。

同樣的情形更少不了《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為盧浮宮的鎮館三寶之一,這幅畫是唯一的肖像畫作品。蒙娜麗莎,這位佛羅倫薩銀行家左貢多的妻子,通過達·芬奇的神來之筆傾情微笑了五百年。作為最富盛名的藝術品,它的經典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自1919年,杜尚為蒙娜麗莎添上了那撇上翹的八字鬍起,顛覆之作便層出不窮。在超現實主義者、先鋒派、漫畫家和廣告人手中,蒙娜麗莎逐漸成為“被娛樂”的符號,各路人馬像滾雪球一樣加入這個顛覆的隊伍之中,從未見有停下的意思。2011年7月,國內著名傢具品牌被指造假,該品牌CEO在媒體發佈會上儘管數度飆淚,仍未獲得民眾的同情。各大網站上也在瘋狂轉載網友通過PS手段將其照片與蒙娜麗莎合成的圖片,以達到對其的戲謔與反諷。當然,這樣強烈的反諷效果,是借用蒙娜麗莎的經典地位達成的。

彭薇《新瑞鶴圖》

相對於西方藝術史,中國藝術史中的經典被拿來進行的諷刺或者顛覆就顯得比較含蓄。11C的中國,帶有負面的暗示的作品或者通過山水來表達怨憤的作品是不受歡迎的,因為這些作品與朝廷期冀的良好秩序背道而馳。所以我們看到宋徽宗主持開始的翰林圖畫院,這個可謂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皇家美術學院所推崇的藝術無一不是一派祥和、四海昇平的景象。趙佶作為一代帝王,政治上一塌糊塗;但作為藝術家,他精妙的花鳥寫生與獨創的瘦金體書法至今為人所銘記而能找到效倣者。他與他的宮廷所“建立的畫風是一種謹小慎微的理想主義它把對自然和吉祥主題的細緻觀察與最理想的場景結合在一起”。儘管現在題為趙佶的作品分為兩種面貌,一是御筆畫,一是禦題畫,但有一幅能被確定為趙佶的御筆畫作品是這篇文章裏要説到的——《瑞鶴圖》。在汴梁宣德門上空,有數只仙鶴盤旋飛翔,畫面傳達的是天下祥瑞的美好寓意。這幅國寶自散落民間後幾經顛沛流離,竟奇跡般地經歷宋元明清600年劫後余生,並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在當代畫家的眼中,能從這幅古代帝王的花鳥作品中讀出不同的意味。畫家崔強的《新瑞鶴圖》系列,將花鳥與當代環境結合起來。高聳的煙囪吐出濃煙,周圍是瑞鶴展翅。仙鶴、煙囪,一古一今,代表兩個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符號在畫面中仍能貌似和諧共處。在這看似和諧的氛圍下是巨大的矛盾:工業時代與古典時代的矛盾,現代化城市與大自然的衝突。崔強借助“瑞鶴”的符號,來拷問今天人與自然的關係,將傳統工筆花鳥畫賦予了現世的意義。彭薇的《瑞鶴圖》與《新瑞鶴圖》屬於她的《彩墨錦繡》系列。彭薇很像是“新閨閣女畫家,那是因為她關注的總是與身體、服飾有關,往往是屬於女性最隱秘的一部分。一隻繡履、一件宋代大袍,或者裁縫店棄掉的模特的一隻胳膊被她拿來用宣紙層層包裹,也當成了作畫的媒介和對象。將中國古代帝王最心儀的《瑞鶴圖》畫成袍子上的圖案,勾勒和暈染皆是朦朧和神秘的,甚至略帶有一點感傷的情緒。舊王朝的尊貴與權力被去勢化,對歷史的緬懷柔化成今天的追夢人。

與上文兩位畫家不同,藝術家洪磊的《倣瑞鶴圖》中,作為主角的“瑞鶴”卻不見蹤影,天空不再祥和,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氛圍中,一道閃電劃破天空,也使仿佛照到觀者的心頭,一股莫名的恐慌和驚心動魄之感。他用攝影來表現,看似在真實場景與夢境中的轉換,你我都嗅到死亡與壓迫的味道。

劉野《蒙德里安與我》

人類仿佛天生就對太過完美的東西有破壞的慾望,但往往也會對經典行脫帽禮而再三向傳統致敬。荷蘭風格派的代表人物皮特·蒙德里安見識到畢加索等人的立體派作品時很受震動並開始研究立體派的繪畫風格。但他很快就有了新的發現,開始用三原色組成幾何形的抽象畫面,追求一種極端抽象的畫面而完全擺脫外在的形式,因此被賦予“冷抽象”的稱謂。他影響了風格派的其他成員,裏特維德甚至把他的“紅黃藍”放入了施羅德住宅中。

著名服裝設計師伊夫·聖洛朗收藏了許多蒙德里安的作品,他的許多設計靈感也是源自這位荷蘭畫家。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聖洛朗推出了一系列女士短裙,將蒙德里安的色彩與服裝的剪裁巧妙的融合為一體,可謂繪畫與設計二者巧妙的結合的出色實驗。這些被稱作“蒙德里安裙”的短裙在當時轟動一時,並被列入聖洛朗的代表作之一,並在八十年代來中國展出過。然而,這個向蒙德里安致敬的話題併為結束,自聖洛朗之後,有源源不斷的人加入這個隊伍。

當代人對蒙德里安的理解多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一開始也是由設計師最先介入。敏感的設計師們從他的冷抽象中看到了設計中熟悉的元素:單純的色彩、直線、幾何元素。於是我們在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上都能看到蒙德里安的靈魂附體:玻璃花瓶、耐克運動鞋、浴室壁櫥、壁爐、鐘錶……當然,也少不了裏特維德著名的紅藍椅。

在當代中國藝術家的創作中,蒙德里安在劉野的作品裏擔任了第一主人公。在這個蒙德里安系列的作品中,往往有一個大頭的卡通小人兒,她要麼站在一面巨大的墻下,抬頭仰望一幅高懸的蒙德里安的作品;要麼胳膊下夾著 一幅蒙德里安的作品獨自前行;有時是個站在蒙德里安作品下面帶翅膀的小男孩背影;也有時是個同樣卡通形象的成年女性在翻看蒙德里安的畫作;甚至有一幅卡通版齊白石在雲朵上閱讀蒙德里安……畫面在很少出現其他背景,常以幕布或一堵代表蒙德里安的紅黃藍的墻壁為主,亦或是乾脆平涂一個背景,讓人看不到具體的時空。伴隨著的只有一抹地面上孤獨的影子。對的,強烈的孤獨感是劉野的作品給觀者最大的感受。也許劉野所追求的也正是在這個紛雜的社會中孜孜不倦追求最後的單純的小小人兒。在《蒙德里安與我》中,回到孩童時期的劉野站在蒙德里安的作品旁邊,他看上去如此害羞和單純,默默地表達他對蒙德里安的致敬。

大部分的古代藝術家多通過臨摹的方式來表達對大師的敬仰。藝術發展到現代,僅僅是臨摹已經不能滿足藝術家想要闡述更多意義的要求,於是,當代文化中,一方面蘊含著一種反嚴肅性,一種對意義的拆解,對正統話題的戲謔和反諷;另一方面,高雅文化進入一種無限創新的迴旋之中,藝術充滿了異化與焦慮。藝術史中的經典成為各種當代話題的主角,而在當代藝術中重獲新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