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當代藝術家陳箴:藝術的無家可歸者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4-09 14:52:25 | 文章來源: 當代藝術

陳箴的作品

陳箴的作品

陳箴的作品

文:康巴梓 圖片提供:香港德薩畫廊

藝術家陳箴離開這個世界已經有十多個年頭了,但人們對他的思念卻始終綿延不絕。近日,香港德薩畫廊為這名英年早逝的偉大藝術家舉辦了一次展覽,展出他晚年在病痛折磨下完成的數件力作。其中包括知名的《一個封閉中心的開放》,以及令人震撼的大型裝置《日常咒語》等。在《日常咒語》中,一排排木製的中式夜壺將畫廊空間圍出一個橢圓形的競技場。隨處可見的鬥爭與張力,似乎仍默默預言著即便在新世紀,東西兩種文化及美學遭遇後的歷史命運。

可以説,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幾乎貫穿了陳箴整個的藝術生涯。陳箴,1955年生於上海,80年代中遠赴法國。去法國之前,他在上海的法租界生活了31個年頭。這31年,對陳箴來説,真可謂“悲欣交集”。在一次訪談中,他這樣回憶道:“那時候,我在我上的第一所藝術學校(上海工藝美術學校)裏學象牙雕刻。我不僅學了所有和這門傳統藝術相關的東西,還學習了塑膠藝術的基本知識,包括在陶土和木頭上雕刻等,這在當時都是很西化的。我在第二所藝術學校(上海戲劇藝術學院)裏呆了八年,學的是舞臺布景,又一次遭遇了東西文化的衝擊。”

如果説對東西兩種文化及藝術的求知曾讓陳箴欣喜無比的話,那麼,他25歲時被檢查出的“溶血性貧血”——一種罕見的致命疾病,就無法不讓人“悲從中來”。更加悲涼的是,醫生告訴他,可能只有5年的壽命。

藝術家谷文達還記得當時去看望陳箴時的一些事兒:“就常人而言,在此種情況下,應該思危而安了。那時的他,言談卻充滿了求知的心態和嚮往藝術的信仰。也許是藥物治療的原因,他的體形已經變了。我們談了許久他生病的經歷,以及他日日夜夜在病床上閱讀老莊、叔本華和尼采的哲學著作。雖然病著,他仍堅持要遠洋法國,眼神堅毅,振振有辭時一掃病態。”

1986年,奇跡般活下來的陳箴隻身前往法國,先後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巴黎造型藝術高級研究院等求學、擔任教職。在海外創作初期,他把關注點放在人、自然與消費品三者之間的關係上。他曾將99件廢品懸挂在一片被火燒焦的森林中,希望它們都能得到解脫。後來他又完成了《雙圓桌》。兩張中式和西式的桌子拼在一起,並分別配上中式和西式的椅子,中間還留有一行字:永恒的誤會。

在去世的前兩年,陳箴應以色列特拉維夫市當代美術館之邀,創作了著名的《絕唱——各打五十大板》。為完成這件作品,他從不同國家收集了成百上千張床和椅子,然後製成幾十張大鼓。當展覽開幕時,他邀請十幾名西藏喇嘛在現場擊鼓祈禱和平。寓意很明顯,雖然國家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所持政治觀點不同,但當共同擊鼓時,我們這些“異見者”還是能漸漸趨於同一節奏。在這裡,陳箴已經想用藝術、宗教的力量來治療中東和平進程中的痼疾。

1999年,陳箴病痛加劇。他不得不抽出時間來研讀醫學書籍,還請自己的父親和哥哥,兩名醫生,來為自己上課。此外,他還想到了去印度、非洲等地方尋找治病良方。這段經歷讓他産生了創作另一件作品《絕唱——舞身擂靈》,其實也是臨終之作的願望。在其最初構想中,作品將由10張鼓和55隻椅子組成,當人用手擊鼓,並觸到鼓皮時,人皮和牛皮將相互治療。可是誰能料到,僅僅半年後,陳箴就不幸離世,帶著遺憾,也帶著對這個未知世界的超脫。

有人曾問陳箴,如何看待中西文化——這個他探索了一輩子的問題。陳箴回答説:““只有當你認識了東方,並也了解了西方之後,才能真正確立你自己的觀點。在審視世界的同時,也檢驗自我。” 十多年後,我們仍無法確立自己的觀點,更無從談起“校驗自我”。於是倍覺,斯人已逝,無限寂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