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深圳:版畫與數位動畫攝影及雕塑多元搭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15 18:00:09 | 文章來源: 南方都市報

2 新媒體運用和另類趣味有大學生的群體特徵

正如《毛布底兒》一樣,在展覽現場還有諸如應用現代數位製作的數位版畫,或是借用雕塑、繪畫,攝影等藝術語言引申的新型版畫藝術。“與其他版畫作品展相比,這些版畫裝置藝術、版畫元素影像作品,讓整個展覽呈現出前衛的特質。很多作品不再使用傳統版畫的石版、木版、銅版、絲網等,而是採用綜合材料替代。這顯出這代學生在使用版畫語言的觀念上比較開放。”楊鋒説。

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李全民認為,這些特徵正是大學生作品的群體性特徵。“相對於傳統版畫的技術教育,綜合版畫這種現代版畫研究只是在高校中被系統教學。尤其以廣州美院與西安美院最為突出。”

據李全民介紹,利用新媒體新表達方式發展版畫已經是一個趨勢。“有些學生會立足於版畫的本體,用版畫刻好,然後用視覺拍出來,而有些就是跨越得比較厲害,沒有版畫的影子,只是利用版畫的觀念。”李全民説,“我認為,要以版畫為起點,不能局限于本體。如果將版畫的技術、理念與油畫、國畫進行結合,就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畫面效果會活躍,才有時代特色。”

而對於大學生創新性地將各種新媒體嫁接到版畫藝術中,顏為昕認為,在所有藝術種類中,版畫是最依賴技術手段的,其發展一直離不開社會進步與各種新技術的應用與支援。既然,多媒體是新的技術,為什麼不可以利用呢?“借用新媒體技術的嘗試,可以突破邊界、版種、媒介、材質與印刷的羈絆,拓展版畫語言,讓版畫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從作品題材與審美趣味上而言,大學生作品也呈現出與社會作品截然不同的風格。“這些題材明顯不是唯美、討好的作品。學生通過周圍能感受到一點一滴的、帶有一點社會批判意識去創作。進入展館,乍一看可能會有點黑乎乎的,感覺趣味比較另類。實際上,沉下心來看,作品很健康。”楊鋒説。

3 深刻思想或瞬間宣泄,國內、海外學生訴求各不同

每每提及大學生作品展,有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那就是抨擊學生作品難免幼稚,沒有思考深度,缺乏對接社會的能力。但南都記者卻在這次大學生展覽中看到了截然不同的場景。一組以動畫F L A SH形式呈現的作品《烏鴉反哺》———小烏鴉飛回來“盡孝”,卻發現建築森林立起來時,已經找不到自己的窩。對親情倫理與自然生態的思考盡在其中。作者甚至覺得如此表示還不夠尖銳,“結尾如果是烏鴉飛回來,發現自己的窩,但樓層已經過高,自己已經無力飛到那麼高。這是否會更有衝擊力?”大學生們對社會的反思在藝術表達的過程中愈發深刻。

不僅如此,煙斗市民、地鐵生態、城市缺乏規劃、建築失控、全球變暖……大學生們思考的觸角儼然已經滲入到自己生活的邊邊角角。顏為昕介紹,展覽要求學生們有200字的創作感言,但他們有的交上來的卻是洋洋灑灑幾千字的,可見他們在思考。

事實上,這種哲學思考與社會責任感更多出現在中國學生作品上。海外大學生更多關注生活暫態見聞的感受。顏為昕表示,中國學生看過展覽之後,不少人表示自己太累了,甚至開始質疑在版畫藝術之後深究這麼多內涵究竟是否必須。“其實,版畫藝術是一種開放與包容的,它是對圖像藝術的基礎訓練與思維訓練。展覽從某個角度展現了現代大學生通過藝術的角度反映個性,反映對社會、對教育的感受。追求深刻的思想或者是追求瞬間的宣泄都好,無需厚此薄彼。”

對此,香港版畫工作室項目策劃翁秀梅表示,參展者年齡與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作品多元化,有的探討人生、哲學等人生等大課題;有的是生活小品,就身邊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有感而發,充滿生活的小趣味。“這些差異沒有高下之分,反而如實、如是地反映各人對生活的所見所想,令展覽內容更有層次,更富質感,更見趣味。”翁秀梅説。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