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文物年代是如何測定的麼?
你知道水下沉船是怎樣打撈的嗎?
你知道如何運用現代探測技術描繪出古代的城市規劃或者墓葬內部的具體情況嗎?
這一系列妙趣橫生的問題都將會在“百工千慧——中國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成果展”中找到精彩答案。
在中國,科學技術還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廣泛應用到考古與文博領域, “十一五”期間,國家在文化遺産保護事業上的巨大支援和投入,使得文化遺産保護事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由國家文物局主辦,首都博物館承辦,于2010年12月14日——2011年1月14日在首都博物館地上一層B展廳隆重展出的“百工千慧——中國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成果展”將會是對“十一五”工作的一次重要總結。
此次展覽最大的特點就是突出文化遺産的科技保護。文化遺産保護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援和引領。只有建立起一個跨學科、跨行業、跨部門、跨系統、跨國界的研究領域,才能更好的承擔起傳承中國悠遠文明的歷史使命和責任。近年來,在國家啟動實施一大批重點科研項目之後,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究成果。這些成果不論在考古研究、文物保護還是在博物館展示等方面都得到了廣泛應用,若干制約文化遺産事業發展的重點、難點和瓶頸問題得以解決。此次展覽了體現科學技術界和文化遺産保護界已經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融合、彼此促進、共同擔當,搭建起普通人群對於科技文化遺産保護領域關注的橋梁。
不同以往講述文物的精美和悠久,此次展覽的重點在於科學技術在文化遺産保護中的具體應用。例如遙感技術、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潛水技術和生化技術等應用到文物遺址保護領域後,極大提高了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效率,開闢性地把考古學拓展到前所未及的領域,魔術般讓衰老文物重煥美麗容顏,並給陶瓷器和青銅器修復等傳統工藝注入了新鮮的科技血液。在展出實物中,組織者精心選擇經過了現代科學技術修復和維護過的文物。因此他們之中大都沒有對外宣傳過,有些甚至第一次呈現在觀眾面前,實屬難得。
除此之外,此次展覽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車)”的展出。以往考古過程中,出土文物都是在實驗室裏進行整理修復,但是當文物出土瞬間,如果沒有獲得及時保護處理,將對後續保護工作將帶來很大的難度。為了攻克這一技術難題,於是在科技部的支援下,研製出目前中國首輛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這個“移動實驗室”一方面方便科技人員及時對出土的文物進行搶救性的保護處理;另一方面對搶救和保護方案的確定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援。這一亮點相信會解答觀眾一些考古現場的疑問。
為了便於觀眾的理解,整個展覽從國家政策和文化遺産保護髮展全局切入,按照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考古學的邏輯,結合在文化保護事業方面進行的國際合作,和對傳統文化遺産的傳播展示,將整個展覽分為五個單元。第一單元,全國一盤棋——文物保護科技事業的新格局;第二單元,永恒的五行——文物保護科技的創新國際合作進行的文花遺産保護事業;第三單元,山河知歲月——現代科技在考古領域的應用;第四單元,德行無疆——廣泛深入開展國際合作;第五單元,文明的傳承——文化遺産價值挖掘與傳播。
展覽將會以明快簡潔,通俗易懂的解讀語言,結合大量圖片、模型、多媒體等展示手段,在表現科技在文物保護領域所取得顯著成果的同時,讓觀眾感受到被後人所遺忘和誤傳的歷史記憶,會在科技這面放大鏡前被還原的真真切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