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州這座距廣州四小時車程的山城,入冬後的攝影年展或許是民間文化外僅有的“出格”事兒。作為這第六個年頭的主題,“這個世界存在嗎”以(中文)標點玩了個語義遊戲,感嘆號抹去了疑問性,更多的是表達了面對攝影的一種態度。
12月5日,開幕兩日後的第六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公佈了評選出的獲獎名單,張君鋼+李潔、遊莉、朱薇獲得了“年度藝術家”大獎,羅明義獲得了“年度評委會特別獎”,鄧啟耀則獲得了“年度特別貢獻獎”。對現實生活感性體驗的直接表達被鼓勵,在觀念攝影幾乎缺席的連州,攝影被引回一種本源的狀態,被攝的人、物、景與攝影師之間的關係在觀看者那裏得到了直接認知上的不同回應:一個被反覆感知的日常世界以千差萬別的形式再現,而所呈現出的並非觀看上的重復,而常是新的元素的揭露,那些“視而不見”的東西。形式成為了態度。
年輕一代攝影師對攝影媒介的敏感已遠遠超越了傳統手法,唐文靜、莊嚴等尚以純粹的視覺直覺反映自我與他人,在攝影過程中或是其後的技巧運用上下工夫也大有人在,如林舒、王亞明、張巍等。張巍的“臨時演員”系列別出心裁地用PS技術為人像作幾乎無法辨別的“拼接”,直接顛覆了對統一主體日常感知的真實性。劉香成、海波、倪衛華這樣一些的攝影前輩的作品也被給予了重新觀看的平臺,這在一個攝影節的結構體系中顯得相當穩妥。張大力浩大的“第二新聞”系列可能是最具理性思維的展示了,被篡改的新聞圖片與原圖並列並加以解釋,攝影被作為不再令人完全信任的媒介被昭示,超越了藝術的傳統範疇。
海外作品主要來自於法國,雖然令人惋惜地,尼埃普斯攝影博物館特別展展廳內只能看到簡單的作品圖,其他幾位海外攝影家的作品給出了不錯的對位觀看體驗,讓·鮑德里亞這位聲名遠播的法國後現代社會學家也難得地以攝影家身份出現在這裡,其遺孀將他的遺作介紹給大家,讓他的視覺理論在中國也有了第一手註釋材料。
本屆連州攝影年展將持續至12月26日。(作者: 嚴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