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被大幅提前介紹的展覽———英國當代藝術展,在成都舉行的時間是今年12月,而本期的藝術生活就已“迫不及待”地要向大家介紹了。因為這場展覽匯聚了英國當代藝術最著名、最具代表性和爭議性的作品,全球三大最貴藝術家中的兩位:達米恩·赫斯特和彼得·多伊格的作品也在其中。
除此之外,我們還將看到莎拉·盧卡斯、吉爾伯特與喬治、查普曼兄弟、道格拉斯·戈登等“藝術怪才”們的經典代表作……綜合特質:很西方,很英國,很藝術。絕大多數作品對於普通觀眾來説,或許都很難看懂,不過別忘了,我們還有四個月的時間去慢慢了解它們,學習是值得的。
欣賞同一個收藏機構展出的一組英國藝術作品,最大的收穫就是可以見證英國藝術的發展,脈絡清晰
要看這場展覽,得先了解一個特殊的字母組合“YBAs”———(Young Britain Artists:英國青年藝術家)。這個詞不僅是對一個藝術群體的概述,更是一種新文化意識的象徵
收藏英國藝術發展簡史
此次展覽由英國文化協會舉辦,它的收藏在世界範圍內都稱得上大名鼎鼎。目前,英國文化協會的藏品已經多達8500多件,繪畫、雕塑、素描、水彩、版畫、攝影、裝置和攝像作品。其中許多“被收藏”的藝術家們已經是名滿全球的大腕。
要看這場展覽,得先了解一個特殊的字母組合“YBAs”———(Young Britain Artists:英國青年藝術家)。這個詞不僅是對一個藝術群體的概述,更是一種新文化意識的象徵。他們那些常常富有爭議的作品、幾乎一夜成名的效應以及他們與媒體、時尚之間的緊密關係,使得這個藝術家群體超越了自身的本來意義。
20世紀80年代末到21世紀初,英國的社會和文化都充滿了意義重大的轉變,無論是流行音樂、時尚、美術、媒體還是設計,都獲得了一種全新的風格和態度,而更為重要的是,這是對其文化狀態的一次重新審視和部分融合。1988年,達米恩·赫斯特在倫敦策劃了具有巨大影響力的群體展“冰凍”(Freeze),被視為這一時期的開端;2000年5月現代泰特美術館的開放,則被視作公眾藝術機構領域的一個紀念碑。
接下來,讓我們認識一下“YBAs”中最為出名的幾位藝術家。
達米恩·赫斯特:奇思怪想的天才
Damien Hirst,有的翻譯是“達明安·赫斯特”。1965年,赫斯特出生於英國布裏斯托,從小在英格蘭北部的利茲長大。他的藝術一大特點,就是對科學和藝術之間的聯繫很感興趣。他常常往自己的作品中注入醫學的元素,比如藥品、藥櫥和藥片等;他的“彩色圓點”畫《載脂蛋白色氨酸》模擬的是醫學顏色代碼。
除此之外,赫斯特對於生物生命的有限性也十分感興趣,他將動物的屍體浸泡在甲醛溶液裏的作品尤為著名,他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將一條18英尺長的鯊魚泡在福馬林液裏,盛在巨大的玻璃櫃中,命名為《生者對死者的無動於衷》。
負責為本次展覽挑選作品的著名藝術家周春芽告訴成都商報,他選擇了達米恩·赫斯特兩幅作品,一幅是那著名卻難以理解的《載脂蛋白色氨酸》(你見到它後,多半還是會叫它“彩色圓點”),另一幅叫做《最後的晚餐》,創作于1999年。在這幅作品中,達明安·赫斯特用食物名替代了藥瓶貼紙上的化學成分名,藥瓶貼紙成了一頓豐盛的晚餐食譜———香腸、沙拉、肉圓、雞肉、腌牛肉、三明治……還是很難懂,對嗎?
查普曼兄弟:一對惡搞大王
傑克·查普曼和迪諾斯·查普曼,分別於1966年和1962年出生。1990年,這對兄弟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後開始共同創作。
1993年,查普曼兄弟創作了《戰爭的災難》,他們將西班牙藝術大師戈雅的系列銅版畫進行改造,將原本表現戰爭殘酷恐怖的、充滿人體殘肢的畫面變成了塑膠人的裝置,這一改造受到了不少非議,卻也令他們一炮而紅。從此,查普曼兄弟致力於“篡改”名人作品,他們希望通過藝術的手法對現實進行嘲諷和揭露。查普曼兄弟還將希特勒當年創作的水彩畫添加了彩虹、笑臉、星星,並命名為《假如希特勒是個嬉皮,我們是否會更快樂》。
2009年,查普曼兄弟在倫敦Orel畫廊的展覽上,扮作一對俄羅斯藝術家“沙馬諾夫兄弟”,他們甚至還化粧接受了採訪,説自己出生於1961年4月12日(這一天是前蘇聯的宇航員尤裏·加加林第一次遨遊太空的日子),這樣的調侃無疑是一種間接的批評———對俄羅斯新晉富豪用金錢對藝術世界所施加的影響表示了不滿。
這次參展作品,周春芽選擇了查普曼兄弟的“My Giant Colouring Book”(我的大圖畫書)———童趣的卡通籠罩上黑暗迷幻的色彩,畫面效果令人震撼。
彼得·多伊格:
憂鬱的追憶者
弗洛伊德的理論告訴我們:一個人童年的經歷會影響他/她的一生。這個理論放在彼得·多伊格的身上,再正確不過。他的藝術主題就是不斷地用畫筆追憶自己的童年,尤其是童年裏停留過的那些地方。
1959年,彼得·多伊格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1962年,不到3歲的他就與家人一起移居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966年,他們又移居到了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因為多伊格父親的工作不斷調動,他跟著父母不停地在各個國家和城市間搬家。
20世紀70年代末,彼得·多伊格到倫敦求學,先後就讀于溫布爾登藝術學院、聖馬丁中央藝術學院和切爾西藝術學院。已經成人的他,卻發現自己依然在不斷地追憶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尤其是加拿大的風景:白雪皚皚的森林,結冰的湖面,黑夜裏的高速公路……
2007年,他的《白色獨木舟》在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130萬美元成交,使得多伊格成為英國繪畫作品價格最高昂的在世藝術家之一,引起藝術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
這次,周春芽為我們挑選了彼得·多伊格的兩幅作品:“Hill House”(《山中小屋》)和《無題》。
吉爾伯特與喬治:
形影不離的“行為二人組”
這也是個極為著名的“二人組合”,不過他倆不是親兄弟,而是一對同性戀人兼合作夥伴,就像義大利著名時裝品牌Dolce&Gabanna的兩位創始人一樣,將藝術與生活結合在一起。
1967年,吉爾伯特與喬治初識于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一見傾心的他們在藝術見解上也一拍即合。他倆一直被公認為是行為藝術家,總是形影不離地一同出現。在1986年,他們贏得了為當代藝術所設的英國透納獎,並於2005年代表英國參加了威尼斯藝術節,如今這對組合的大名在國際藝術界可謂無人不知。
這次在成都展出的作品,是吉爾伯特與喬治的經典繪畫《精神壓抑》:在濃重的黃色背景上是一棵無葉樹的黑色輪廓,似乎向天空伸出扭曲的“枝爪”,你不得不承認,這幾乎是把“精神壓抑”四個字變成了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