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2005年,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曾策劃組織,在深圳舉辦了“首屆中國寫意畫大展”。當時,輿論普遍認為,中國寫意畫大展“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是保證中國畫藝術更為健康和蓬勃發展具有引導性的舉措”。五年過去了,此次“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又一次提出一個關乎中國畫“意”的表現主題,作為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主任,您認為這兩者有什麼區別或一致性?
郭:按照傳統來説,東西方繪畫恰恰代表了東西文化的兩極。這兩極是基於對繪畫理解的不同而産生的。從傳統來説,中國藝術精神骨子裏的基因就是“寫意”,而西方的基因則是“寫實”。“寫意”與“寫實”是兩個對照的方面,它們不同於我們現在理解的“工筆”與“寫意”的對照。實際上,“工筆”一詞所對照的是“粗筆”這樣一個技法概念,而“寫意”對著的是“寫實”這一概念。
“意”是一個民族對社會、自然、文化等一切現象體察後的綜合。所以,中國畫中的“寫意”,其實是把對社會認識的總和,通過筆墨傳達出來。中國畫的實質是“寫意精神”,而在這種“寫意”精神裏面,技法上則既是寫“實”,又是寫“意”。“寫實”是觀照的基礎,既可以是具象表現,又可以是抽象表現,它的觀點是“意象”。正因為中國畫“意象”性的包容特徵,藝術對生活有一個可持續的、深入的反映,它的生命力才得以如此長久。“意之大者”提出了中國畫的本質,強調它的根本性,既可以是寫意的,又可以是寫實的,既可以是抽象的,又可以是具象的,給藝術創作以廣闊出路。中國畫把自己心理的東西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隨著對社會、對人的認識,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當代的創作,“意”必須是現代的“意”,古人既然很好地反映了他們的社會,那麼我們現代的人為何不能反映當代的“意”?在這之中,“意”這個非常重要的遺傳基因是保障,不能變。
此外,筆墨也是中國畫的一個基因,中國畫把毛筆的用途發揮得淋漓盡致。任何一種繪畫,都沒有中國畫對工具利用得如此地道,短鋒、長鋒、細、粗、拖、拽、攆、擦等等的方法。“意”、“用筆”等等是中國畫技法上的遺傳,這不能變,所以要抓住實質,實質的東西變了就不是中國畫。這就牽扯著一個對傳統的認識,如果對於“怎麼來”認識不夠,那麼“怎麼往前發展”就有點盲目。
潘:就是説,這次展覽的意義在於:回溯中國畫的來路,以關照他的未來。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相對於全國美展中國畫展這樣的以展示成績和現狀為主要宗旨平臺,“中國畫雙年展”這樣一個平臺可以有更多的探索性。這次評選是通過推薦的形式進行的,您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來推選藝術家的?
郭:中國美術界應該來做這個事情,而浙江畫壇本身就該做這個事,早就該做這件事。因為浙江有良好的基礎與條件來做這樣一個以“中國畫”主旨的全國性美術展覽。浙江中國畫一直有一個延續發展的傳統,而且形成自己的風格。相比起其他地區,浙江舉辦這樣的展覽是最有條件的。另一方面,通過這次展覽,浙江的中國畫視野就擴大了,不光是南方、北方的問題,更是把全國的問題一起吸納過來研究,這對於提升整個中國畫的水準有很大的好處。而全國美展已經形成一個模式,當然也是一種很好展示成績的模式,此次展覽選取三十位藝術家,每位藝術家30米的展線,等於是給每個人都辦了一個小型展覽,可以比較全面地反映一個藝術家的創作面貌和藝術思考,又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打擂臺”的氣氛,這是一個有比較的、很好的平臺。三五次之後,就會對當代中國畫形成一個歷史性的記錄,記錄時代改革之中中國畫發展狀況。
此次評選的形式也比較新穎。首先是評委的推薦,從推薦的人來説,面也較寬,這就保證了展覽的普遍性。我推薦的藝術家是崔子范和陳佩秋,崔子范先生對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的理解有獨到之處。我在中央美術學院帶第一屆研究生班的時候,我請崔老談談他跟齊白石先生應該怎麼學。結果他急了,他説:“齊白石的東西我一筆都不能學,每一筆都是他的符號,我要學習精神。”可見他對藝術發展的理解是很深刻的。像崔老這樣的精神,對藝術的執著,他的作品之中那種樸、拙、大、壯的“意味”,是很值得我們“寫意精神”去推廣的。而陳佩秋對宋元明清的藝術作過深入的研究,在鑒賞、收藏、評論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像這樣一個老畫家,我把他推出來,是站得住腳的,可以引領年輕人去學習。“寫意精神”要弘揚正氣、大氣,不要扭捏。在評選藝術家作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藝術家“氣”不夠,精神較弱,表現“意”的方面偏“軟”。南方畫家畫風多靈秀,而北方畫家則較樸拙渾厚,通過此次展覽來進行一次南北交流,發揚磅薄、正大之氣。培養中華精神,發揚中華正氣,我想這也是這次展覽的目標。(完)(潘欣信)(實習記者 葉芳芳 整理)
【郭怡孮簡介】
郭怡孮,1940年生,山東省濰坊市人。1962年畢業于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創作院院長。先後在美國、法國、日本、加拿大、肯亞及國內包括台灣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曾應邀在加拿大、日本等國及我國香港地區講學和學術交流,曾獲“文化部優秀美術作品獎”、“中日水墨畫特別優秀獎”等。出版有《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郭怡孮》等多部畫集。編著有《中國畫教材》、《郭味蕖花鳥畫技法》、《白描花卉寫生》、《寫意花鳥畫技法》、《花卉寫生教程》、《花鳥畫創作教程》等,並有多部教學錄影帶發行。
郭怡孮是郭味蕖先生第三子,自幼受父母熏陶、耳濡目染、繼承家學,擅長花鳥畫。1959年入北京藝術學院,初習西畫,後專攻中國花鳥畫。畢業創作《春秀》入選文化部主辦的“新芽”美術作品展覽。嗣後有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美術作品展覽,並舉辦個人畫展。曾獲“文化部優秀美術作品獎”、北京市優秀美術作品獎。多次應邀出國訪問,進行藝術交流。有的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和美國、加拿大的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1978年起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係。創作力求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出新,注重表現生活中的自然美。作品淳樸含蓄。富有生機。富收藏,善鑒賞,並致力於繪畫理論研究。是當代中國畫創作活動的重要組織者之一,美術教育家和花鳥畫創作的代表性畫家。(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