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説過,齊白石出生時,爺爺給他起的名字叫齊純芝,小名阿芝,他27歲之前,大家一直都這樣稱呼他,後來他成功了,出了大名,大家只記住了“齊白石”這個名字,那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也是胡沁園、陳少蕃兩位老師給起的。
拜師之後,阿芝就在胡沁園家住下,兩位老師一商量給他取了名字,叫齊璜,又取了一個號,叫瀕生。因為畫畫,還要有個題畫用的別號,兩位老師一商量,就叫“白石山人”吧。為什麼叫白石山人呢?因為離阿芝家不遠的地方有個驛站叫白石鋪,老師就借用了這個地名給他取了這個別號。後來時間長了,人們常把“山人”二字省略,只叫他齊白石,叫來叫去,他自己也就用這個名字了,這也就是齊白石名字的來歷。兩位老師沒想到,他們給起的這個名字日後會享譽世界。
齊白石從事專業創作以後,為了作畫和刻印題款,給自己取了很多別號。這些別號大致可分為四類:一類是説自己是木匠出身的,如“木人”、“老木”、“木居士”等。一類是懷念家鄉故居的,如“杏子塢老民”、“星塘老屋後人”等。還有一類是説自己像浮萍一樣過著寄旅生活的,如“寄萍”、“老萍”、“萍翁”、“寄萍堂主人”等。再有一類就是説自己與世無爭,隨遇而安的意思,如“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等。另外,大家知道的比較有名的還有“三百石印富翁”,這是指他收藏了許多石章;“江南布衣”是表示他沒有功名。“齊大”有兩層含義:一是採用“齊大非偶”這句成語;二是説齊白石有兄弟、姐妹九人,他排行老大的意思。齊白石的別號實在太多,有些他自己也不常用,所以很少被大家知道。
拜師之後,齊白石開始跟陳少蕃讀《唐詩三百首》,因為有小時候讀《千家詩》的底子,所以他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把詩文一字不差地背了下來。老師十分吃驚,一再誇獎他的天分非同一般。接著,齊白石又讀了《孟子》、唐宋八家古文、《聊齋志異》等。
齊白石一邊讀書,一邊跟胡沁園學畫工筆花鳥畫。胡沁園向他傳授了許多作畫的理論,還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名人字畫拿出來,讓齊白石仔細臨摹,同時,又介紹齊白石向湘潭名畫家譚荔生學習畫山水。
由於得到兩位老師的傾力提攜,齊白石很快就進入了文人雅士的社交圈子。在一次詩會上,齊白石生平第一次作詩,便説出了“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梨橘有餘甘”的佳句,博得了眾人的誇獎。
讀書學畫,讓齊白石眼界漸寬,畫藝漸長。此時的齊白石在繪畫上已經開始有了名氣,他便收拾起斧鋸鑽鑿,拿起畫筆,改行做起了職業畫匠。
齊白石70歲時做過一首《往事示兒輩》詩:“村書無角宿緣遲,廿七年華始有師。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松火讀唐詩。”詩後注解説:“余少苦貧,廿七歲始得胡沁園、陳少蕃二師。王仲言社弟,友兼師也。朝為工,夜則以松火讀書。”齊白石還曾説:“沒有讀書的環境,偏有讀書的嗜好,窮人讀書真不容易!”看看白石老人求學的經歷,再聽聽白石老人的這番話,對今天的我們依然有著深刻的啟示。
轉眼,齊白石到了30歲。這幾年,齊白石走南闖北,在方圓百里內為鄉親們畫像畫花樣,家裏靠著他的收入,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一天,祖母笑著對他説:“阿芝,你倒沒有辜負了這支筆。從前我説過,哪見文章鍋裏煮?現在我看見你的畫,卻在鍋裏煮了!”
齊白石明白祖母的意思,體會到窮人能夠吃上飽飯真是不易。他畫了幾幅畫挂在屋裏,又題寫了“甑屋”兩個大字,這兩個字的意思是説:可以吃得飽啦!
多年以後,齊白石61歲住在北京時也佈置了一間書房,也同樣取名為“甑屋”。他在匾額上這樣題道:
余童子時喜寫字,祖母嘗太息曰:“汝好學,惜生來時走錯了人家。俗雲:三日風,四日雨,那見文章鍋裏煮!明朝無米,吾兒奈何!”及二十餘歲時,嘗得作畫錢買柴米,祖母笑曰:“那知今日鍋裏煮吾兒之畫也!”忽忽餘年今六十一矣,作客京華,賣畫自給,常懸畫于屋四壁,因名其屋曰“甑屋”,依然煮畫以活餘年。痛祖母不能呼吾兒同餐矣!癸亥正月,白石。
回首往事,情真意切。齊白石還刻過“甑屋”、“煮畫庖”、“煮畫山庖”等印章,這都是回憶早年貧困生活的。
我認識一對青年夫妻,老公是位自由畫家,妻子是中學教師。為了丈夫的事業,妻子辭去公職,陪著夫君一起闖蕩京城。剛來時,兩人擠地下室,饑一頓飽一頓,生活非常艱辛。這兩年藝術市場火爆,丈夫靠賣畫有了些收入,生活有了改觀,現在在東五環附近買了房子。説起這些年“北漂”生活,小兩口感慨頗多,妻子動情地説:“新買的房子都是靠我家先生一筆筆畫出來的,幾個月畫個窗戶,再幾個月畫個門……唉,真不容易!”她説的這番話與白石老人的“畫在鍋裏煮”的意思大致相同,都是在説靠畫畫解決了溫飽問題。
1894年,齊白石32歲。
自從拜師住在胡沁園家後,齊白石認識的人逐漸多了。這年春天,住在長塘的黎松安請齊白石到家裏為他父親畫遺像,齊白石就在黎家住了下來。恰好,胡沁園的外甥王仲言也在黎家做家庭教師,這樣,許多好友便常到黎家相聚。大家聚在一起談詩論文,説字畫評篆刻,興致盎然。
到了夏天,經過大家討論,決定正式成立一個詩社,因為社址選在了五龍山的大傑寺內,詩社被命名為“龍山詩社”。詩社成員除齊白石外,還有王仲言、羅真吾、羅醒吾、陳茯根、譚子荃、胡立三,人稱“龍山七子”。齊白石在七人中年齡最大,被推舉為社長,他推辭不掉,也就答應了。齊白石特意畫了《龍山七子圖》紀念此事,也就是我們這一章開始時提到的那一幅畫。後來,齊白石還刻了一方“龍山社長”的印章來紀念這次經歷。
齊白石的這幅《龍山七子圖》可以稱得上是齊白石早期詩畫結合的典範之作。作品179cm×96cm,在題識上記載著是“龍山七子”之一的羅醒吾拿的紙,讓齊白石畫的。在齊白石作品中“龍山七友”題材僅此一件,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1896年,齊白石34歲。
齊白石最初寫字學的是館閣體,自從到韶塘胡沁園家讀書以後,便跟著兩位老師學習何紹基體。在他交往的詩友中有幾位能寫鐘鼎篆隸,會刻印章,齊白石便向他們請教,也想把篆刻學好。
到篆刻,齊白石經歷過這樣一件事:那是兩年前的一天,他被人請去畫像,遇到了一位從長沙來的篆刻家,齊白石就拿了一方壽山石請他給刻名章。過了幾天,齊白石來問刻好了沒有。那位篆刻家把石頭遞給齊白石説:“磨磨平,再拿來刻!”齊白石只好把這塊原本很光滑的石頭又磨了一遍,然後再拿來。篆刻家看也沒看,就放在了一邊。又過了幾天,齊白石再去問,篆刻家還是傲慢地説:“沒磨平,拿回去再磨磨!”看樣子,他好像看不起這塊壽山石,甚至連齊白石這個人也不在他眼裏。齊白石心想:“為了一方印章,何必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自找沒趣呢?”一氣之下,他拿來修腳刀,自己把這塊石頭刻了。沒想到,齊白石自己刻的這枚印章居然受到了旁人的表揚,有人認為他刻的比篆刻家刻的還要雅許多。
這就是齊白石的第一次制印。現在許多美術史學家都認為齊白石的篆刻始於32歲,依據就是白石老人多年後自己講述的這段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