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之春(國畫) 吳山明 何士揚 吳激揚
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産黨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從挫折走向勝利的一個重大轉捩點。這次會議在統一思想的基礎上,由張聞天同志負責起草了《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會議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肯定了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路線。毛澤東有資格參加重大決策,並逐漸成為黨內的主要領袖。由此,中國共産黨確立了正確的領導,指導思想從混亂逐漸走向明晰和成熟。
在最初的構思醞釀中,我們查閱了很多資料,向黨史專家了解情況。創作的總體思路是作品要出新。我們考慮是否可以把人物場景設置在召開遵義會議的洋樓前面,因為從室外角度展現遵義會議的作品目前沒有。其次,以前的作品在處理毛澤東形象時要麼畫得過於突出,要麼過於邊緣,與歷史事實有一定的距離,採取在黨中央領導集體當中突出毛澤東形象的辦法比較恰當。正是因為以往的創作有改進的餘地,所以,我們對這次創作充滿了信心和期許。
收集各種相關文獻和圖像資料是基礎的工作,作為最初的構思,我們形成了兩幅小稿。一幅延續了傳統的遵義會議創作思路,把場景設置在室內,毛澤東的位置較為突出;另外一幅是在室外,毛澤東站在新的中央領導集體中間。兩幅稿子送到北京審核,最後,室外的那幅被專家組選中,並取名為《遵義之春》。作品展現的是會議代表開完會後,一起站在柏公館前的場景,時間是三月份初春的清晨,正是梅樹含苞待放的時候。
在最初的稿子中,人物的站姿比較嚴肅,相互之間靠得很緊,組合關係有些僵硬。調整後有些代表處在自然的走動狀態,站立者的姿態設計也充分考慮到了人物組群富於節奏感的疏密關係。
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常注意收集各種形象資料,並且細緻分析和研究,力求使各種素材內化為心中的水墨意象。轉化的困難很大,畢竟我們無法親眼見證歷史,留存下來的原始資料也非常有限。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只能依靠想像來重構歷史。比如,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形象,我們幾乎找不到兩人在這段時期的照片,只好參考同時期的毛澤東形象。可參考的毛澤東形象微帶疲憊和憂鬱,顯得不夠明朗,需要做一定調整和轉換才能用。在人物畫中,臉部表情是非常關鍵的,所以,對於這兩個人物頭部的處理,我們動了不少腦筋進行修改和加工。畫面中的20多位人物的塑造,是作品的重頭,花費的氣力也是最大的。他們的頭部,我們至少畫了2至3遍,然後,把最滿意的挑選出來。
背景中舉行會議的那座小洋樓實際沒有這麼高,我們根據構圖的需要,稍微做了一些誇大處理。洋樓的邊上,畫了一棵過了冬季還保留些許葉子的樹。為了強化效果,我們特意把樹榦加粗了一些,枝條伸展,星星點點的寒梅含苞欲放,預示了春天的到來。
這幅人物畫特別重視個體形象的塑造,至於背景,主要考慮它是否能夠有效地襯託人物的活動。
傳統歷史題材的中國畫作品,都不是非常具象,包括《清明上河圖》,既是當時社會現狀的描繪,也包含了創作者對城市世俗生活的認識和概括,還不乏自由想像的成分。當今的歷史題材繪畫創作,需要更多的寫實性,而不是抽象的自由發揮。總體而言,油畫在歷史畫創作方面有優勢。但這不是説國畫完全沒有獨到之處。國畫的局限性恰恰是它的優勢所在。我覺得,以5至6人為主要表現對象,加上一些群眾作為周圍環境的襯托,最適合用國畫手法加以表現。中國畫由於媒介本身的特點,無法取得類似油畫重現宏大歷史場景的效果。不過,這反過來促使我們盡力發掘國畫語言的表現潛質。我們特別注重寫生,希望筆墨意境與生活保持緊密的聯繫,能夠真切地反映生活,創作《遵義之春》在這方面無疑是一次新的嘗試。
(本文由中國美術學院供稿,有刪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