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
位於北京798藝術區內的北京公社,近日舉辦了劉建華的新作展《地平線》。據北京公社負責人、著名策展人冷林介紹,這次展覽的六七件(組)作品,延續了去年在北京公社展出的《無題》系列,以青白瓷燒出現實與虛幻的反差,把事物的真實性放大,更集中在純粹的材質對物體價值描述的對比上。他認為,在充滿對現實的介入性和符號化語言的中國當代藝術語境中,劉建華正沿著一條相反的道路漸行漸遠。
延續《無題》系列的實驗
冷林指出,上次的個展是通過瓷器的形狀、釉色與人臉的關係來表達藝術家的想法與感受,這次的作品則更像實物,如紙和骨頭等,體現藝術家在形、線、色彩等方面的探索。
而劉建華則表示,他的作品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形,一個物質形態,而是特定的材料特定的工藝,與一般的材料如銅等不一樣。他的想法需要新的工藝、材料來實現,新的嘗試帶來新的挑戰,其難度體現在幾個層面:首先創新需要積累:陶瓷材料如果做20公分大小的作品很容易成功,放大10倍就難了,就變成新的實驗;其次需要耐心:作品都是手工做的,每一次實驗要完成一個流程,需要一個月才會有答案;另外需要好的心態:陶藝創作有綜合性的特點,胚土、上釉、燒制等,問題會涉及方方面面,有點像修行,與其他藝術形式不一樣。他還透露,這組作品從去年開始到現在一年多的實驗,結果大部分是失敗的。不過,這正是其有挑戰性的地方,難度也是其魅力。我陶瓷材料則不同。
從關注社會轉到語言探索
劉建華強調,不是他去將就工藝,而是與一般的做法正相反,為了表達去尋找合適的工藝。他關注作品的想像、作品的語言、作品的精神涵義,希望有比較明確的個人的語言方式,希望由此帶來他個人的系統。陶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過去人們一般只看其工藝價值,而他更看重其材料的可能性,也更看重個人的語匯能否走在前面,成為敏感地觀察事物的方法。
他表示,前一段時間他的創作對社會題材關注比較多,有很強的敘事性,觀眾容易進入;而現在這個系列則更單純。他希望還原到單純、純粹,致力於挖掘材料的可能性,而不想只是講故事。單純的作品不是沒有觀念,豐富性、多樣性並不缺失,難的是純粹的表達人類文化精神層面上的東西,需要藝術家的積累與思考。
從“當代”回歸傳統
冷林認為,劉建華正是通過這些非敘事、去符號化的作品,從種種流行的“當代”趣味中撤身而出,轉而回到中國文化傳統的距離裏實踐一種新的當代可能。這次在北京公社展出的新作顯現出一種既平靜又具挑戰性的美學觀念。他從當下社會現實諷刺的現象、文化歷史的探究,轉移到更令人深思的存在議題。
他又指出,與《無題》系列不同,這次展出的《骨頭》、《一葉葦舟》、《容器》、《一張白紙》極為具象。如果説《無題》系列中,藝術家在以一種易於辨識的方式抵制觀念與符號,那麼本次展覽的作品則讓這種姿態變得隱蔽與超然起來。他強調,“地平線”是一條以具象方式存在的抽象的線,而將展覽命名為《地平線》,正是因為劉建華在作品中呈現出的具象與抽象的統一應和了“地平線”的這種特質,而他的那種具體性與抽象性的關聯卻完全不同於西方的觀念藝術。在日趨同質化的世界當代藝術風景中,中國當代藝術一直在尋找著自己的身份。這種尋找曾經以簡單、直白的符號開始。當符號氾濫為空洞的口號時,一些藝術家正在從作品的精神內核中尋找其與自身文化傳統的相關性。這種方式往往是不動聲色的,正如劉建華的那些微微翹起的“白紙”,輕輕撥弄著來自西方的觀念藝術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