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隋建國:我不是觀念藝術家!

隋建國:我不是觀念藝術家!

時間: 2009-06-12 16:02:43 | 來源: 中華美術網

2008年,隋建國榮獲第二屆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頒發的“年度藝術家獎”,組委會的頒獎理由是:他在藝術創作中堅持當代型態的探索和對現實問題的關注,承擔著當代藝術家在社會上的批評角色,並且在藝術教育領域不間斷地付出努力。

隋建國被稱為中國當代雕塑的標誌性藝術家,其影響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不斷更新的創作理念;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的官方身份。他遊刃于官方立場的造型觀和歷史觀之間,同時又將雕塑帶入一個全面反省中國現代性的藝術實踐中。日前,本刊記者如約來到中央美術學院雕塑藝術創作研究所,隋建國親切地與記者交談,目光中不時閃爍出智慧的光芒。

“我不贊成觀念藝術這個説法”

近年來,觀念藝術或者説藝術的觀念化日益成為雕塑創作的重要價值標準。隋建國也屢屢被冠以“中國將雕塑納入觀念藝術的最早的實驗者之一”、“中國在觀念主義方向上走得最遠的中國雕塑家”、“中國觀念藝術代表人物”等稱號。但對此,他自己頗有異議。

“我不完全贊成被用濫了的觀念藝術這個説法。”隋建國告訴記者,每個作品都有特質,沒有一件藝術作品是沒有觀念的,只是觀念不同而已。今天被叫作觀念藝術的大概是與以往不同的新藝術的代名詞,人們把沒法描述清楚的作品叫做觀念藝術,這是不準確的。因為今天的各類新藝術沒有共性,不能籠統地以觀念藝術一概而論。

“我不是觀念藝術家,很多作品實際上與觀念藝術無關,我只是做藝術而已。”隋建國如是説。按他的理解,觀念與文字分不開,最經典的觀念藝術只能由文字表達,像美國先鋒概念藝術家勞倫斯·維納才是真正的觀念藝術家。

針對所謂的觀念藝術對傳統寫實雕塑帶來的衝擊和挑戰,隋建國表示,古典主義也可以呈現出新的價值和新的可能性,寫實主義雕塑仍然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寫實能夠成為當代藝術語言

縱觀隋建國不同時期的雕塑作品,似乎總在探索這樣一個命題:注重個人表達,反映當下現實。在創作過程中,隋建國遇到了挑戰和激勵他的主要問題:公共意識形態的表述和個人表達兩者間的抗衡、雕塑語言在藝術與功能領域的不同運用。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你必須依賴於一個系統,必然是寄生於某種體系和環境裏。”隋建國認為,雕塑要有現實和社會意義,不能一味地去排斥政治文化問題。他的《衣缽》系列作品有別於早期的《地力》系列,不再把生命作為抽象的存在來表現,而是追問存在的原因,更強調人生存的具體文化環境,反映出對歷史文明的反思。

但如果你對他作品的理解僅限于政治文化角度,那就太片面了。隋建國説,“一件雕塑作品總有一部分是給一般人閱讀理解的。政治文化因素是外表的,重要的是外表背後的東西,這就是雕塑語言的問題。”作為《衣缽》系列最典型的標誌,中山裝是象徵中國百年文明史的典型文化符號。在這裡,隋建國搬用了現成品的概念。

“人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中山裝則是人的造物。我是在拷貝上帝造物的造物,即人創造的文化産品和物質産品。”隋建國説,“中山裝”是他重新回到寫實雕塑語境裏的武器,也體現了他對極少主義在中國的可能性的理解。因為在這一系列作品之前,隋建國的作品多是非具象的、材料實驗性的。此時他用“中山裝”證明了:“寫實是能夠成為當代藝術語言的。”

“寫實技巧其實很好用,只要你能夠從中跳出來,不再像傳統雕塑家那樣囿于其中。”隋建國表示,寫實體系可以是一種很有用的媒介,比如可以繼承古典雕塑的特點,對寫實形象進行重新解構和組合。他希望雕塑家以不受約束的眼光,重新審視一切傳統和文明,對一切可能的形式做出探索。

感悟雕塑的意念空間

古典主義從形象入手,它要拷貝形象;現代主義則從材料入手,把材料當作雕塑的基本方法。隋建國在創作中十分重視材料的運用,他説,不同材料帶來的不同感受是藝術語言發展的基礎。雕塑沒有固定的材料,且不受限制,有很多的可能性和創造性。此外,不同雕塑材料可形成一種張力,從而增強了空間突破的力度。

隋建國告訴記者,對雕塑空間語言的觀察研究,可以發現雕塑要解決的深層次問題。與繪畫不同,雕塑由於佔有三度(長、寬、高)空間,因此也被叫做“空間藝術”、“觸覺藝術”。雕塑的自在空間是雕塑的本質屬性,要將雕塑的空間語言展現到極致,就要使雕塑空間的虛與實、動與靜達到盡可能的完美。而在作者、作品及觀者三者的意念碰撞中,則能營造出雕塑的意念空間,這主要源於雕塑作品的內涵引發、觀者的精神共鳴、雕塑創作者的思維走向。

隋建國透露,他近期關注的焦點正是雕塑概念中更為廣闊的層面,即空間與時間的關係。如空間存在與我們感知它的方式、感知的時間過程相關,也與感知者的文化與社會習性相關。記者獲悉,今年九月,他將在今日美術館舉行一個關於空間感受的雕塑展。

站在高處看前沿

作為一位響譽國內外的雕塑家,隋建國對目前中國雕塑現狀有著自己的見解。他告訴記者,中國雕塑除了要有外在表面的形象,即對自然對象的拷貝複製外,還要適當跳出來,重視材料語言和空間語言,從而得到一種更寬的發展思路。當前中國雕塑界在現代雕塑語言上的挖掘還欠缺,缺乏由本土文化觀念來帶動的材料形式語言。

雕塑界好比是一座金字塔,現在能夠站在頂端的只有極少數。隋建國認為,站在塔尖的雕塑家,除了水準高、功力深厚、研究最前沿的專業問題外,還要對各種現實問題有敏銳的把握。他希望中國雕塑家提出新問題,並解決對自己來説最有挑戰性的問題。

針對當前國際雕塑界的前沿觀念,隋建國主要介紹了三大問題:其一是反紀念性的表達。雕塑界開始對二十世紀雕塑在社會所起的作用進行反思,其中一種反傳統、反紀念性的表達方式漸被應用,這種新興的詮釋方式面對任何事物都持有一種懷疑主義的態度,對於堂皇宏大的題材和永久性紀念性等雕塑的原本特性不感興趣;其二是傳統雕塑與現代雕塑的抗衡。傳統觀念認為雕塑是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物體,通過雕塑訴諸視覺的空間形象來反映現實,因而被認為是最典型的造型藝術、靜態藝術和空間藝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在現代藝術中出現了反傳統的四維雕塑、五維雕塑、聲光雕塑、動態雕塑和軟雕塑等,即採用形、色、聲、光等多種知覺感受,突破三維的、視覺的、靜態的形式,向多維的時空心態方面探索;其三是國際潮流與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衝擊。雖然國際上仍有主流藝術趨勢的存在,但卻不再用統一的標準判斷優劣,開始承認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藝術價值。

“金融危機?我比以前更忙了!”

作為當代藝術品板塊中的重要組成單元,雕塑作品也開始逐漸活躍于藝術市場中。對此,隋建國認為,如果一味地服從市場那就死了,雕塑家要努力做到不跟潮流走、不被市場征服。這實際上是一種博弈關係:一方面尋求獲得資金的方法,另一方面不放棄自己的藝術探索。他説:“喪失了自己是最嚴重的。”

談到金融危機對他的影響時,隋建國説,他比去年更忙了,手上有包括上海世博會在內的六七個項目。

隋氏趣聞: “請觸摸!”

值得一提的是,隋建國並不認同當前雕塑展中“不許觸摸”的禁令,“雕塑空間應該讓觀察者充分地去感受。像我的玩具恐龍,如果不摸不碰,還真感受不了。”為此,他還曾特地在一些展出的雕塑作品上寫“請觸摸”的字樣。

隋氏評點:推動中國雕塑的三股力量

隋建國告訴記者,當前中國主要有三大組織推動中國雕塑成長壯大: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以及中國雕塑學會。這三個板塊都在積極努力地組織各種雕塑推廣活動,除了上述兩個雕塑展外,還有中國姿態——中國雕塑大展等大型雕塑展覽。

記者問起近期在北京舉行的兩個大型雕塑展時,隋建國説,中國雕塑百家聯展和中國國際雕塑年鑒展具有普及型的特點,覆蓋面大,參與的人也多。這兩個雕塑展展現的大都是中國基本雕塑隊伍的作品,作品樣式繁雜,但運轉起來相對簡單。

隋氏教育觀:藝術家要不斷尋找自我

作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國把雕塑係的教學體制“從十九世紀拉到了二十世紀,將十九世紀的傳統寫實教育觀念和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教學系統放在一起”。在教學中,他希望學生不斷地去尋找自我。“我不會要求學生該怎麼做,我的作品只是一種引導。”隋建國告訴記者,無論是鑽研傳統寫實雕塑,還是突破雕塑規章制度,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就好。

“劃一看似推進,實則扼殺藝術。”隋建國説,他不希望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做一樣的藝術,也不想把學生塑造成什麼模式。如果你的雕塑形式是現成的、過去有過的,那就要努力做得比過去更好;如果你嘗試的是別人沒有做過的,即使不成熟,也很可貴。藝術這樣,人生亦如此,條條道路通羅馬,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去領悟生活的真諦,沒有唯一的領悟方式。

針對有些處於茫然中的學生,隋建國透露,現在中國缺乏從事雕塑理論文化研究的人才。此外,他認為自我定位很重要,“你得知道自己要當的是票友還是藝術家。如果是票友,你只要看看、玩玩就好了;如果選擇當藝術家,你就得去接觸並領會這個領域的前沿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