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繪畫

北京畫院推出龐薰琹作品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21 22:04:56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地之子(油畫) 龐薰琹
 
 
雙人吹笙圖(國畫) 龐薰琹
 

本報訊 (記者嚴長元)懷揣著理想,龐薰琹從東方走向西方,又復歸東方,力圖探索中國藝術的振興之路,最終開啟了現代繪畫和現代設計承前啟後的新局面。10月15日至11月10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常熟市人民政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聯合主辦,北京畫院美術館、龐薰琹美術館共同承辦的“地之子——龐薰琹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作品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作為 “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之第12項重要展覽,該展通過展出龐薰琹作品72幅、佚失作品照片19幅和部分影像資料,集中展示了龐薰琹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創作的油畫、素描、水彩、白描、書法和設計圖稿等作品。更為難得的是,北京畫院美術館還以此為契機,增補再版了凝聚龐薰琹20餘年心血寫就的《中國歷代裝飾畫研究》,並舉辦了相關學術研討會及教育講座。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是龐薰琹藝術創作最為旺盛,也是其藝術思想與創作風格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這期間,他脫去西裝,換上長袍,開始讀線裝書,用中國筆墨、傳統畫法畫人物畫,並開始探索如何表現“民族性”與“裝飾性”的問題。油畫《地之子》 就是龐薰琹有感於當年江南大旱、民不聊生而花數月時間創作的一幅作品。 他採用簡化和拉長的形體描繪,大面積平涂,以平面、裝飾的風格來表現樸實和力量。他吸收外來形式,加入了中國人的情感、神韻。此幅作品正是他“中國學術現代化,外國學術中國化”主張的具體體現。展覽還展出了他30年代末40年代初深入貴州80多個苗家山寨繪就的《貴州山民圖》系列代表作品以及描繪蘇南農民的水彩畫代表作。他將畫面作了高度平面化和裝飾化的處理,寫實和變形結合起來,具體的人物形象和非具體的裝飾圖案結合起來,再現客觀對象和表達主觀情感結合起來。被批評家稱之為“他的藝術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作品”。此外,他的一批白描作品線條細緻柔美,洋溢著裝飾情調,有融合裝飾與繪畫為一體的意圖。傅雷稱讚他“具有東方人特有的氣質,他的線條藝術成就很高,是東方人中的佼佼者”。

龐薰琹簡歷

龐薰琹(1906-1985),字虞弦,筆名鼓軒,江蘇常熟人。位於常熟西鄉塘橋的海虞龐氏是個耕讀世家,出生於書香門第的龐薰琹曾學醫,後棄醫從藝。1925年赴法國,入巴黎敘利恩繪畫研究所學畫。1927年在巴黎格朗歇米歐爾研究所深造。1930年回國,並積極地加入當時有進步傾向的新興美術啟蒙運動組織。

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1979年恢復政治名譽,恢復高教級別。198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83年舉辦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個人畫展。1985年逝世。家屬將龐氏遺作479幅捐獻桑梓常熟,于常熟高等專科學校(今常熟理工學院元和校區)建龐薰琹美術館收藏、陳列。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大地之子——龐薰琹20世紀三四十年代作品展舉行
· “地之子——龐薰琹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作品展” 部分作品
· 龐薰琹的畫作賞析
· 龐薰琹作品展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 龐薰琹:用前衛藝術描繪中國精神
——專訪龐薰琹之女龐濤
· 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接受藝術中國專訪
· 紀念董希文誕辰九十五週年寫生作品展
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