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遠也有一些表現“全境”的作品,描繪的景物也很豐富,但在構圖設想上和南宋以前的山水畫卻有不同,打破了傳統的鳥瞰式俯視法,改用平視和近視、遠視來取景,多用煙雲遮斷為前後數層,不作實滿之景,使遠景清淡曠遠,近景凝重精整,對比強烈,暗襯出無限廣闊的空間。如他的中年力作《踏歌圖》,畫面中間是一片雲煙,雲煙上部左半高峰直聳,似劍插空。偏中,雲層上一片樹林映出樓臺殿閣。偏右的遠處亦畫兩高峰,和左兩高峰相對。畫面下部左邊兩大巨石,右邊一株疏柳。煙雲掩映中,顯示出遼闊的空間和光的感覺。再下面一條大道橫穿左右,道上有老農、婦人、稚童共六人,或連臂踏歌,或回首觀望,互相呼應,點出主題。全幅構圖洗練,以風景為主,人物為輔,對大自然複雜的形態進行了巧妙的剪裁,把觀者導入了深遠渺茫、意蘊悠遠的世界。
“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垅上踏行。”這是《踏歌圖》的題詩,也是馬遠要以畫來頌揚年豐人樂、政和民安的景象。此畫將人物畫在畫面的近景處,一老者剛過小橋,右手扶杖,左手撓腮,搖身抬腿,踏歌而舞,憨態可掬。隨行二老者其中一人雙手拍掌,雙足踏節,另一人抓住前者的腰帶、躬腰扭動,舞態可人。後行人,肩扛竹棍,上挑葫蘆,身前傾,腰微彎,和節而踏。四個人動態不一、卻動律和諧,人樂年豐之氣象在活潑靈動的舞姿中呈現。垅道左面的兩個孩子給畫面添加了一股童趣,老少相宜,構成了畫面人物動態與氣氛的協調。畫的中景是高聳的巨岩,宮闕在叢樹中若隱若現。具有帝皇的象徵意味。作者似乎在把這樣一個觀念體現在畫中:人樂是因為年豐,年豐是因為皇帝治理有道。但從情趣上看,近中二景並不那麼協調,有勉強為之之感。這是作者試圖把自已對“村野俚俗”質樸的喜愛與對皇家“高貴雅致”富麗的崇尚這兩種不同的情感統于一個畫面中。雖然有皇帝的題詩賦予此畫的思想內容,但也不能協調起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感。臥石與秀峰主要用大斧劈皴,其中在秀峰上夾用些許長披麻皴,岩石的凝重,秀峰的峭險與水紋柔和的勾法形成強烈的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