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拾得/張華勝手稿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4-15 09:43:50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展廳:杭州恒廬美術館 開幕:2009年4月18日上午9:30 策展:席挺軍 柳獻生 學術主持:毛建波 王平

  主辦:浙江畫院 浙江省美術家協會 杭州恒廬美術館 協辦:浙江省中國花鳥畫家協會 浙江省國際美術交流協會

張華勝

  1944年生,祖籍江蘇

  1968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

  歷任濟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美術創作員,東海雜誌社編委、美術編輯,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浙江畫院院長,浙江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中國花鳥畫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浙江省國際美術交流協會主席

眾家點評

力爭上游

不妨把許許多多的話,歸納到一句,即是説,張華勝的畫,局部是抽象的,整體是“不似之似”的具象。近30年來,他在繪畫上有創意、有開拓,他不斷地在尋求新的規範,在作品中,別出心裁,充滿了生趣和活力。他那“與時俱新”的作品,不落常套。他的不少作品,如艷陽下開放的丁香,也是林園薄霧中開放的海棠花,在藝術世界的百花園中令人注目、移情,並贏得讚美。

——摘自王伯敏《艷陽下的

丁香 薄霧中的海棠》

我們在品讀《拾得》的過程中,精彩的部分大家會一致叫好,不足的地方也會同聲指出,只是還不知道為什麼會不足以及如何補救。在一幅叫《怨秋》的作品中,落款上加了一層墨色,妙不可言。也不一定都清楚其中的道理,但是感覺先籠統地認可了,這就是視覺藝術進步的起點。感覺的昇華,要排除陋習慣性的阻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好的畫家需要許多條件,而華勝兄具備了天賦和性格狀態,希望他珍重這些條件,保重身體,更上一步。

——摘自曾宓《也想説幾句》

把這些作品稱之為“拾得”,應是始棄終取的意思。個別情況下,大約搞這行的人都會有所經歷,但像華勝這樣以數年的“厚積”而一旦“薄發”者,卻很少見。這豈止是件“有趣的事”,這是一個智者的發現,是對已進入睡眠狀情感的再次喚起,是“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喜悅,而不是敝帚自珍的無奈。這樣一個帶有普遍規律性的而又普遍地被忽略的重大話題,讓他言釋得如此輕鬆好玩,好像是一個幼兒園的孩子找回了一堆舊玩具那般開心。如此舉重若輕,真的讓人折服。

——摘自金鑒才《“拾得”一得》

江山獨我

論尺幅,論題材,論趣味,“拾得”展的作品與華勝老師的多數創作一樣,似乎都只能稱為小品。東方的文化審美素來推崇以簡馭繁,小中見大,“一勺水亦有曲處,一片石亦有深處”(清惲壽平《南田畫跋》)。文章中的小品文,戲曲中的散曲、摺子戲,詩詞中的律絕、小令,恰恰多是中國文化中最為精練委婉、含蓄蘊藉的部分。在當下,重大歷史題材之類的創作固然值得歌與呼,深得意趣的小品同樣有著重要的價值。

——摘自毛建波《偶然拾得總有“因”》

在華勝的作品裏,你看不到對一花一草的呆板描摹,你也看不到對一山一水的簡單再現。他呈現給你的是別具一格的重組和再造,你能看到他對“點、線、面”的獨到處理所達到的極具現代感的畫面構成和造型效果。然而,他始終在強化的就是抓住事物的內在氣質,把它放大、再放大。王伯敏先生説華勝的作品在於“遺貌取神”,真是很貼切。華勝的畫給人的總體印象就是:清新、簡潔、凝練,還要加上一句“有文化氣息”。

——摘自高克明《朋友華勝》

就我自己見證其近三十年的藝途求索之旅和目前的成就而言,憑我的認知度總結為以下三點:

他是走中西合璧之路的人中,對中國畫筆墨內涵和底蘊能領悟得如此透徹的數一數二的人物。

他的天賦和才情遠高於常人,如若繼續發揮得當,是一個美術界將來不可小覷的人物。

如若你尚未弄懂什麼是當代寫意中國畫——就請認認真真地讀一讀張華勝的作品。無論是直覺、構成、韻致和學養,他都是可以讓我們藉以攻玉的人物。

——摘自孫永《幾句話半生緣》

華勝是性情中人,讀書多遊歷多,關注的東西和事物也就多。俐齒的鷯哥、濕地的灌木、皖南的白墻、穿比基尼的女孩、過河的藏僧、端上桌的鴨子、午日的風車、跳神的面具……這些和梅蘭竹菊山水樹石一起成為畫題。放眼生活,憑感覺,隨手拈來,不經意,全不在乎人物山水花鳥的分科。藝術最珍貴的是本真,他的畫不偽裝不矯情,神清氣定,自然率真。就像他當著文化官員,人們也想像不出他西裝革履的模樣,依然與一個“本來就是”的他同行。

——摘自池沙鴻《品畫讀華勝》

21年了,電視臺播出了無數個畫家和貌似畫家的片子,我也已從一個自己拍片的一線編導逐漸“成長”為指使別人如何拍片的三線“領導”了,華勝老師的片子依然還在拍攝之中。

一次在審看一部某“著名畫家”的片子時,無端發怒道:“你們再拍這樣的人物,那麼真正的藝術家誰還願意接受你們的拍攝呢?”

那一刻,我腦子裏想的就是《墨荷》和華勝老師。

——摘自夏燕平《21年沒拍上》

那幅《留得殘荷聽雨聲》,畫中幾根殘荷桿子,疏疏斜斜,筆意簡貴。那幅可稱為“綠雨江南”的畫,景物迷離,配一飄斜的撐紅傘人影,甚妙。有時,先生興起,會學個“微距攝影”術,將一朵花的花瓣撐滿整幅畫面。有時,也會大膽地在整個墨黑色的遠山近景中鋪一片湖藍色。

當然,華勝先生也食人間煙火,偶爾也借“華勝沾花畫意”表表心意。那紅花畫得那個燦爛,那葉子畫得那個招搖,旁邊又配一段“筆之雅俗”云云的文字,很是有趣。

——摘自河清《拾得些閒趣》

張華勝的畫氣厚,內美——“隱藏著的才是真正的花”,濃淡皴染通過筆圓如錐自足其性,無論清逸、豪曠、婉麗、幽奧、稠密、疏落的風尚都在冷暖柔堅陰陽的色墨和行筆中傳遞,率真不率性,新秩序,蹈大方,理法與才氣兼備。“悠哉不事閒,墨戲戲中艱。自覺天機隱,何妨點石顧!”水、墨、色鬱而用之,生活情趣盎然,喜新懷舊,遍歷廣觀復禪燈默坐的張華勝棲谷涵養,了無礙膺——“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也,見不能及”,審美情感與藝術形式的良性互動使畫面充滿了活力與感染力。山水雲煙花草人物鳥樹,莊騷盤居,小品大寫,超于聲色。張華勝的文心畫,小品是不能不讀的。

——摘自蔡樹農《舍得才能拾得》

予觀華勝老師“拾得”之作,可謂深得“混搭”真髓。正是他合中西為一爐,才使得原本的舊貌換新顏,説他是救了這一批畫的命,亦不為過。這些“拾得”之作,凡山水、人物、花卉具求自家個性。其山水,往往一抹遠山、幾樹疏花,便讓人頓生臥遊之心;其人物,率意塗抹、簡約單純,而神采自現;其花卉;好以逸筆勾勒,復以色彩罩染;概而言之,其筆求拙,其墨求厚,其色求純,故景小,而其境闊;其畫率,而其品雅;其跡簡,而其旨遠焉。

——摘自王平《化朽生奇》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