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年來,畫院之間幾乎處於“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這只會助長畫院的山頭意識。閉門造車和開門辦院相比,顯然後者更利於個人的創作和交流。浙江畫院今年計劃請北京、上海等各大畫院的畫家來杭州看一看,給浙江畫院的創作提建議、出點子。現在交通和資訊交流如此發達,不妨借鑒大學的“訪問學者制”,不同地方的畫院畫家可到外地訪問學習兩三年。就好像足球俱樂部一樣,可以互相轉會,轉會三五年後,創作不可能不受影響和提高。
浙江畫院去年舉辦的“陸儼少藝術展”今年將移師廣東畫院舉辦,我們認為,好的作品資源就應該大家共用,互相切磋交流。其實不少學術機構、個人非常希望到外地辦畫展,但是苦於沒有機構邀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浙江畫壇一向以中國畫老大自居,因為從南宋開始,浙江畫派就開始煥發異彩。2006年,我們曾和廣東畫院舉辦對等的交流展覽,然後雙方將所有的畫師請到當地采風。到了廣東後不少人才意識到,不能對嶺南的筆墨不屑一顧,不能用老眼光看嶺南畫派的作品,而是要發現對方的優勢,看到自己的缺失。廣東這幾年不得了,年輕人有想法,對筆墨的領悟大有長進。展覽同時會留下一些出版物,這都是以後可用的資料。
畫家到異地交流 ,可能會存在外地不買賬的現象,有的畫家地域性名氣很響,到另一個山頭大家不見得認你,但是這不用擔心。畫家之間就應該互相PK,正因為如此,到外地辦展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畫家怕露醜,怕跌面子,自然會抖擻起精神,認真創作出好作品,拿出來展覽。
在創作隊伍方面,浙江畫院注重梯隊建設。梯隊建設主要是合理配比老中青畫家的年齡結構,1984年建院時進來的第一代老先生已經六七十歲了,而且再引進“大樹”——功成名就的畫家的方案難以實施,所以現在將精力放在了培養中青年兩代畫家。具體操作上是一個畫種三四個人,年齡上10年左右分一個檔次,這樣一撥又一撥地接上班,將文化有序地傳承下去。
現在畫院引進人才的方式主要是面向社會招聘,不少人才漂在江湖上,應該把它們納入到官方的人才隊伍。浙江畫院出於梯隊建設的考慮,招聘時對年齡有要求,學歷則不太講究,大專以上就可以。我的感受是畫畫不是學歷越高越出彩。去年看中國美術學院畢業生展覽,我發現本科生畫得比研究生好,後來了解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畫得好的學生往往外語不好,考不上研究生。
繪畫的教學培養模式和現有的培養體系有衝突。尤其是中國畫教學,師傅帶徒弟的傳統培養方式優點更多。繪畫不是大師級的老師講一次大課學生就能明白掌握。除了學養之外,有很多技巧的問題需要老師學生多溝通。
這幾年中國畫學術上觀念變化快,有的畢業生想走捷徑不學傳統,有的為追求個性發展,喜歡畫卡通、調侃、塗鴉的形式。但是中國畫的基本價值觀、基本規則,不是這種反潮流的做法就能抹滅。
我們選人才的時候,要看個性張揚之下,你的基礎怎麼樣?中國畫有清晰的文脈,一看作品,就知道這個人對整個體系用了多少功夫,把握了多少。既然畫院是國家養,我們必須堅持基本要求,雖然允許在基本功紮實的前提下發揮個性特長,但反對從學習一開始就偏食, 長期營養不良。創作基本功的必由之路不走,會造成創作無骨架,發展難以長久。
現在整個美術圈被經濟弄得暈頭轉向,年輕人的價值觀被徹底洗牌。我們這一撥當初選擇當畫家的時候從來沒想到要發財,再窮也想畫畫。現在美院的年輕人非常奇怪,一心想著賣畫,掉進了錢眼裏,畫畫若是為了發財,沒法成為好畫家。這種價值觀如果不端正,會毀掉好幾代。年輕人路走偏了,可以適當地去點撥。年輕人要懂得儲蓄,零存整取,到一定的年份後回報很大,這就是吃小虧佔大便宜。畫家應把心思放在畫好畫上,學術上沒有野心的人不要呆在畫院。
浙江畫院承辦的“陸儼少藝術展”今年4月將在廣東畫院舉辦,實現畫院間的資源共用,切磋交流。此為陸儼少的《漁翁夜宿西岩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