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博物院于2008年1日10日起至2008年4月10日,舉辦故宮院藏“清代四僧”繪畫展。
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是活躍于清代的四位僧人畫家,畫史上合稱“四僧”。在繼承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是他們的藝術理念。主張師法自然造化,以“我用我法”,“物我合一”的方式錶現“天地之萬物”,因此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
四僧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皈依佛門,開始書畫創作,豁達于山水之情是四人共同的精神歸宿,可謂是“殊途同歸”。由於個人經歷不同,交遊圈子不同,因此,雖同在佛門從事繪畫創作,卻各自形成具有強烈個性的繪畫風格,又可謂“同途異趣”。四僧的繪畫在當時得到了世人(特別是民間)的嘉許,並受到了之後的“揚州八怪”和“海上畫派”等名家的推崇,直至今日仍影響著中國畫壇。
香港美術家聯合會名譽主席、當代中國花鳥畫大家周天黎先生曾在一篇學術理論文章中指出:“從繪畫藝術成就上來説,包括被康熙任命為首席宮廷畫師、‘婁東派’鼻祖、‘正宗四王畫派’領袖王原祁等人,大都挶于成法,遠離現實,沒有大格局。更可悲的是在王朝上下遺老遺少一片肉麻的吹捧聲中,其幹筆焦墨、層層皺擦的‘金剛杵’畫法,至今還被眾多人奉為程式化的死板教條,這和清統治者越到後來越畏懼外來文化的影響不無關係。幸虧有‘在野四僧’(弘仁、髡殘、石濤和八大)能‘筆墨當隨時代’,並‘搜盡奇峰打草稿’,為其時代留下了藝術的鑽石光點。”
這位具有獨立藝術視野的學者型大畫家在接受記者長途電話採訪時還明確的表示:“因為‘四僧’均為前朝遺民和明宗室後裔,清兵入關後,懷著國破家亡的心態,出家為僧,寄情書畫,故他們的藝術創作思想與政局變遷關係密切。現實人生中,他們是僧人,也是文人,甚至還蒙受道家的影響。他們的作品融匯著文人習性,禪宗三昧,老莊哲學,有‘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的精神堅守,在清初畫壇各樹一幟。他們的繪畫作品大都意境蒼涼淒楚,筆墨沉鬱含蓄,使人有‘墨點無多淚點多’之感,其生活和藝術同時超越常規。在藝術個性的表現上,具有鮮明獨特的色彩,在中國藝術史上評價極高。三百多年來,‘四僧’一直以其人品與畫品並重的高華之氣,影響著畫壇,成為畫家心目中的豐碑,後世有獨創性的大藝術家對他們都倍為尊重。”
由於清王朝官僚階層政治上的歧見,清代宮廷中收藏的“四僧”作品極少。據了解,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四僧”的作品都是1949年至今陸續徵集的,此次展出的77件“四僧”繪畫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珍貴的史料價值,對於“四僧”繪畫藝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海內外的藝術研究者和藝術愛好者來説,是一次十分難得的觀賞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