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賣買拍合謀造假 藝術品假拍死灰複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1-13 11:21:23 | 文章來源: 東方網-文匯報

  2008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最近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國內主要城市陸續拉開帷幕。受世界經濟金融危機影響,今年各地拍賣會的成交額普遍不如人意;而更令人擔憂的是,一度銷聲匿跡的“假拍”又死灰複燃,出現在不少藝術品拍賣會上。北京一家拍賣公司近日在拍賣會上推出5件估價超過400萬元的重量級拍品。雖然在現場全部成交,但事後,這5件拍品的競拍者卻稱無意付款——原來全部為“假拍”。另一家拍賣公司一件頗為引人注目的估價上千萬元的拍品,拍賣時熱熱鬧鬧,你爭我搶,以高價成交,但實際上也是一齣由拍賣公司和競拍者合演的“假拍”秀。

  製造天價“假拍”,為揚名攬生意

  資深的藝術品市場評論家謝春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假拍”的目的雖各有不同,但不外乎兩點。一是為了揚名做廣告,吸引更多的客戶;一是製造虛假拍賣紀錄拉高出貨。一些拍賣公司為了吸引媒體關注、報道,擴大自己的名聲以吸引更多藏家將價值高的藝術品委託其拍賣,不惜製造拍品高價成交的假像。但其中可能還有更多不可告人的“奧妙”。比如,有的被權威專家認定為贗品的東西,竟然也被拍賣公司拍出了數千萬元的價格——這要麼是拍賣公司想出名想瘋了,要麼是無知者無畏,也有可能有人借此洗錢。早在清代就有人以類似手段賄賂官員:首先安排該官員以低價買進不值錢的贗品,隨後安排其寄售于古玩店,最後以天價被人買走。如此套路的賄賂,現在竟然被“移植”到了藝術品拍賣會中。

  頂高別人的價格,為自己出貨

  在藝術品拍賣市場,還有一種十分值得注意的“假拍”,就是一些買家競拍成功後存心不付款。比如,北京某大型拍賣公司曾經拍賣傅抱石的《麗人行》,結果被一個買主以1100萬元的天價競得,創下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在當時藝術品市場上成交價格的紀錄,在海內外引起極大轟動,被人稱為“中國現代藝術品終於同國際藝術品並肩站在了同一價格水準上”。而實際上,這件所謂創天價的書畫拍品的買家既沒有付款,也沒有提貨,根本就是“假拍”。在上海的一次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陸儼少的國畫以高得離譜的200多萬元的價格成交。由於舉牌的某買家信譽不好,拍賣公司原打算拒絕他入場競拍。但這位買家信誓旦旦做了保證,最後陸儼少的作品由其拍得。可他得手後故技重演,遲遲不付拍品的款項。

  為什麼這些買家參加了競拍,拍品成交後又拒不付款?謝春彥道出了其中的奧妙:他們並不是誠心來參加藝術品拍賣的,競拍只是為了將目標拍品的價格不斷抬高——他們手中藏有一批同類藝術品,如果拍品價格抬上去了,他的東西的身價就水漲船高,可以私底下出貨賺大錢。而他們所付的代價,只是區區數萬元定金。這些事後不付款的競拍者,往往在拍賣會上將拍品的價格頂得十分離譜,遠遠超出拍品真實的價值。

  賣、買、拍合謀造假,毀了市場信譽

  最讓人防不勝防、不易察覺的是賣家(委託方)、買家(競拍者)和作為仲介方的拍賣公司三方合謀聯手的“假拍”。一般來説,賣家、買家和拍賣公司會事先約定一個“真實”的拍賣成交價和“真實”的拍賣佣金,比如約定某件拍品的實際成交價為1500萬元,當拍賣叫到這個價後,接下去就進入了表演階段。配合場內“託兒”的激情表演,拍賣師可能會虛叫到5000萬元才落槌。當然最終還是按約定的1500萬元結賬。受愚弄的是不知真情的普通收藏者。謝春彥説,前一陣子,國內不少當代藝術品就照這一路數被大肆炒作。一些初涉此道的藝術品愛好者跟風入市,結果“悲慘”地套在了虛假的高位上。

  謝春彥説,“假拍”已經成為阻礙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健康發展的毒瘤。藝術品拍賣在國內是一個新興的市場,它也是一個以誠信為本的特殊市場,説到底,是以信心為基礎的。如果市場的參與各方為了眼前短暫的利益,不惜造假,那就會從根本上摧毀這個市場的信譽,最後導致各方皆輸。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