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何桂彥 淺論當下的“偽抽象”繪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8-14 15:39:08 | 文章來源: 美術同盟

  其次,要考慮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的方法論。所謂的方法,就是要求藝術家在進行創作實踐時,所採用的繪畫方式不僅要有一種獨立的、系統的藝術理論作為支撐,而且要體現為一種獨特的、個體化的藝術風格。而方法論則以藝術史和藝術理論為依託,以創作的實踐為存在的方式,以探索抽象繪畫的新的可能性為目的。方法論的意義並不取決於藝術家創作方法要多麼的特殊或具有極端性,而是説,這種方法的背後是否承載了藝術家明確的問題意識,或者是否在藝術史的範疇下對某些藝術和文化問題展開了思考。例如,孟祿丁最近的創作是通過機械來完成的。藝術家通過控制機器的運轉,將顏料直接滴灑在畫布上,他將這類作品取名為《元速》。儘管從形式上看,這批作品仍有一個視覺中心,有一個抽象的“圓”的形式,但這個“圓”並不具有符號學的意義,而只是一個視覺的假像,用批評家高名潞的話説,“孟祿丁的‘圓’只是一種過程表達而已,不具有表現意義的功能。這等於用符號消解了符號”。[4]就方法而言,孟祿丁的作品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首先,孟祿丁用機械消解了藝術家的主體性。不管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抽象藝術的發展譜係中,主體都是絕對的存在,而形式的生命力都是由主體所賦予的。但是,孟祿丁在消解這個主體性的同時一道也消解了繪畫性,顯然從一開始他就採用了一種解構主義的方法。其次,這是一種反形式的形式創造,藝術家將作品的意義寄予于過程之中。所以,就作品意義生效的過程來看,它更像是觀念藝術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抽象繪畫。另一個在方法上有創新的是張羽創作的《指印》。對於藝術家而言,《指印》的意義並不由作品最後的形式呈現出來,相反,重要的是創作過程,過程即意義,過程大於意義。同時,無數的指印體現的是藝術家創作中的一種身體性表達。因為指印本事就是一種艱辛的勞作,指與心、手與紙的互動不僅使得每一個印痕都具有無法複製的特徵,而且印痕也能成為藝術家身體性表達的在場的證明。在年青一代的抽象藝術家中,像王光樂、雷虹、劉文濤等都十分重視創作方法的個體化表達。

 

  當然,談藝術家的創作方法決不是將其簡單降格為一種創作手段,也不是説藝術家必須要找到一種極端的創作方法才能從事創作,如果這樣,我們就會將方法論庸俗化。相反,這裡談到的方法,是説它能承載藝術家對某類藝術問題和文化觀念所作的思考,包括抽象藝術的本體語言,以及既定的各種審美觀念等等。例如,波洛克的“滴灑”式繪畫便是一種新的創造方法。因為波洛克不僅消解了傳統繪畫的視覺中心,而且解放了創作的主體性,將創作的行動賦予了意義。再如,在中國的藝術家中,楊詰昌的“黑色繪畫”、丁乙的“十字架”、葉永青的“丁字形”筆觸、朱小禾的“形式演繹”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

  第三,要將抽象作品置入藝術家個人的創作脈絡和藝術觀念的發展進程中進行考量。實際上,方法論就涉及到一種個人性,因為抽象藝術存在的依據,就是各個藝術家通過獨特的風格編碼來捍衛自我的個體性。因此,方法和個人風格是密切維繫在一起的。但是,什麼樣的方法才是有效的呢?除了前面提到方法背後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外,我們還需要將這種方法放在藝術家個人的創作脈絡和發展進程中進行考量。當然,強調個人的創作脈絡並不是提倡一種線性的發展觀,而是説,藝術家某一個階段的作品是否延續了他之前對某類藝術和文化問題的思考。就拿孟祿丁的作品來説,如果不把他的《元速》系列和他80年代中期的抽象表現風格的作品聯繫起來,我們就很難説他現在的“機械式”抽像是有意義的;同樣,只有將張羽早期的意象表現風格,以及90年代在抽象水墨領域中所做的實驗結合起來,我們才能進一步了解《指印》所要表達的創作觀念。因此,判斷“偽抽象”的一個方法是,既要從微觀上重視藝術家自身的創作脈絡,又要將其發展軌跡放在一個更為宏觀的藝術史語境中。惟其如此,我們才能辨別出哪些是“投機性”和“策略性”的抽象,哪些是具有實驗性和前瞻性的抽象。

  在西方藝術界,“偽抽象”的問題將是一個偽命題,不值得進行討論。在此討論“偽抽象”,是因為在中國它們是以直接進入藝術市場為目的而生産的。作為一種藝術方式,抽象藝術核心的價值在於能捍衛個體的自由意識,發揮藝術家的創造性,因此,如何滌除“偽抽象”,保持抽象藝術本應該具有的純粹性,這也是一個可以引發我們思考的話題。當然,有必要説明的是,對於那些僅僅將藝術創作當作個人愛好,或者作為個體“修身”、“陶冶情操”方式的人來説,他們創作的抽象藝術並不屬於本文討論的範圍。

  2008年5月于中央美院

--------------------------------------------------------------------------------

[1] 對於“無名畫會”的前衛性,批評家高名潞的觀點是,“無名畫會的理念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對政治時尚和物質時尚都拒斥的反媚俗現象。無名畫會拒絕媚俗的信念和創作是他們對過去三十年中國本土的政治、社會和藝術變遷的反應和抵抗。在‘文革’中,這類非政治的、‘純藝術’的存在,其本身就是一種政治現象。所以,他們是中國本土現代性的合邏輯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前衛藝術中的另類現象。”參見高名潞著《“無名”:一個悲劇前衛的歷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12頁。

[2] 易英:《當代中國抽象藝術的發展》,收錄高名潞主編《美學敘事與抽象》,四川出版集體 四川美術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頁。

[3] 同上。

[4] 參見高名潞《純化語言的‘公案’與孟祿丁的繪畫》一文,《孟祿丁展覽畫冊》。

   上一頁   1   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黃讚倫個展:33號實驗室
· [專稿] 長澤鬱美個展
· [專稿] K·畫廊陳列系列展之二
· [專稿] 陳家剛個人攝影作品展
· [專稿] 劉文個人當代油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