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收藏市場上不乏頂級的藝術品,更不乏頂級的鑒定家,但隨著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的迅速發展,尤其在其活躍度超過拍賣行業後,藝術品交易已經成為當下國民經濟的一大亮點。也許是難卻情面,也許是受利益驅使,給收藏愛好者鑒寶的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僅北京就有上百家各門類的鑒定中心,全國叫不出名字的“鑒定專家”更是數不勝數,形成“你方説罷我來説,十個意見九不同”的局面,這也成了當下拍賣公司經理們最頭疼的一件事。我們不禁發問:面對如此混亂龐雜的鑒定專家隊伍,誰來鑒定他們的資質?
日前,記者通過走訪藝術品交易市場的相關人士了解到,目前一些所謂的“鑒定專家”擾亂市場,各有怪招。
現狀
被經濟利益驅使的“辦證專家”
一個電視臺的新聞節目曾經曝光了這樣一個事實:一位收藏愛好者在地攤上花30元錢買了一塊倣紅山文化的“古玉”後,隨即找到一位國家級的鑒定專家鑒定,鑒定後專家得出是真品的結論,估價為30萬元,並給這位收藏愛好者開具證書,同時收取了大約1500元的鑒定費。此過程全部由電視臺的錄影機跟蹤拍攝並報道,這位鑒定專家的所作所為,也被媒體抓了個證據確鑿。問題更為嚴重的是,像這樣的所謂專家能在一家著名的古玩城內公開從事鑒定工作10多年之久,文物界居然沒有一個規章制度和考核制度把他清理出去,直到被媒體曝光後他才被撤換下來。
目前,潘家園等古玩市場都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産業鏈,從生産、運輸到銷售,不知道養活了多少人,龐大的産業效應滋生了眾多的辦證專家。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拍賣公司經理表示,古玩城賣東西的只需去工商所辦個執照,而且只是營業執照,並沒有界定他們的鑒定資質的相關機構。好多古玩城老闆不光賣東西,還業餘給人開證書。一位收藏人士表示,在不同古玩城裏找10個專家,恨不得有9個專家能開出不同的鑒定證書。
匡時拍賣公司總經理董國強談到,出於經濟利益而幫人做鑒定的事在什麼時候都會有,雖然一個鑒定家的能力有高低,但是起碼態度應該是端正的,要憑自己的良心。而對古玩市場裏的“賣家兼專家”也不能一棍打死,畢竟有些老闆長期在市場上接觸東西,還是具備一定“眼力”的。
比科班
還要“速成”的專家
那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拍賣公司經理還告訴記者,他們有次拍賣時,自己請的行家認定的東西,但是買家自己帶的一個所謂的專家跑來胡説一氣,那買家就不買了。後來一打聽,那個專家上了一個玉器短訓班,目前還沒畢業呢。
他表示,一些在文物機關做行政工作的人士,工作時間長了混個副研究員之類的職稱就跑到市場上來鑒定了,而且在市場上比專科畢業生還要吃香。
鑒定專家是否應該“職業化”倒成了業內爭議的焦點。2003年7月,國家確定了文物鑒定師的執業標準,要求推行市場準入制度,沒有取得資格證的,將不能從事這個行業。標準是推出了,但與龐大的市場需求相比,文物鑒定專業人才依然相當匱乏。像河南這樣的文物大省,目前取得這種資格的只有7個人,全國也不足百人。而近年以來,北京、廣州、上海及成都等地都舉辦了鑒定師培訓班,還有不少短期的諸如“鑒賞班”、“興趣愛好班”等。
“什麼才能叫鑒定家,他必須看過大量的真品,而且還需要有提煉能力,有天賦的人才能成為鑒定家。”董國強説道。比如鑒定齊白石的專家,就得了解齊白石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所有作品,就算兩個人都看過了齊白石的作品,也有可能有一個人完全沒看懂的,從這點看,學校裏培養初級或中級的鑒定者是可能的,但他們還必須要靠時間來磨礪“眼力”,還需要天賦,這種培養難度不啻于培養一個畫家。
北京中嘉拍賣公司市場部經理梁泊倒認為“職業化”的方向還可以。他覺得目前國家還沒有“鑒定師”這個職稱,就像拍賣師一樣,成立一個專業隊伍來鑒定,這方向不錯,可以讓各種人恪守本分,但操作性有待驗證,培訓的人才一定要細分門類,其實就“瓷器”一項,就得分好幾個朝代,看得懂明清瓷的未必能看懂高古瓷器。
跨度太大的鑒定專家
好多業內人士拿“民國四公子”(張伯駒、張學良、溥侗、袁克文)為例,他們的收藏和鑒定在當時一度成為人們的取捨標準,而現在的鑒定領域10個專家能出具9個不同的證書,似乎沒了什麼標準可言。在鑒定領域也出現了不細分門類,統包統攬的鑒定專家。
“四公子的收藏精神和人文精神為人稱道,值得現代人學習,他們喜歡的、自己認為好的東西買的時候不會計較它的價格和真假,他們認為是國寶的文物就算傾家蕩産也要買下來,為的是保護國家的文物體系,而不是為了個人的營利。”董國強認為,時代標準不一樣了,過去人們是為了愛好而收藏,現在是為了投資,所以對東西真假的要求比過去苛刻。
就算是民國四公子中的大藏家張伯駒,他所收藏和捐出的東西也有假的、年份不夠的、或者不是真跡之類的案例,清代很多收藏家出的收藏目錄裏的一些藏品,現在也有人在質疑其是否為真跡。這説明每個鑒定家都有看走眼的時候,所以董國強認為,鑒定家不應該什麼都懂,包括當代活躍的那些鑒定家,買家一定要認識到他們有長項,但也要知道他們有短項。
798藝術區“亞洲藝術中心”經理李宜霖給記者介紹了中國台灣的行情,其實台灣的鑒定體系也不是很完善。台灣存在和內地一樣的風氣,就是收藏者不注重去看東西,而更注重去看鑒定證書。其實對鑒定專家來説,收取點鑒定費用還算小事,但誤判産生的效應非常大,因為現在拍賣市場動輒都是上百萬、上千萬的拍品。他感覺內地市場中的鑒定人士角色太多元,跨度太大,不像國外分門別類的細化,角色比較專一。
他以中國書畫為例,鑒定古代書畫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鑒定者必須對每個朝代的背景、書畫風格、甚至畫家的詩詞都要精通才能做鑒定。
所以李宜霖覺得,收藏鑒定實在很複雜。想要完全了解一個畫家,應該在社會上建立這位畫家的檔案,比如他辦過的所有展覽,出過的所有畫冊,但內地的代理制度近幾年才開始産生,而且主要是針對特別火熱的當代藝術,近現代的水墨畫並沒有專業機構做代理,所以很多國外完善的代理體系國內目前還沒有。
“為假作證”的鑒定專家
誠然,專家“掌眼”有“看走眼”的時候做出了錯誤判斷,但也經常有鑒定專家因為種種原因而説了違心話。某著名書法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有一位老幹部找到他做鑒定時,他拘于情面或者説是懾于威力而無奈説了假話。這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內地藝術品還沒有形成交易市場的時候也許後果並不嚴重,但在當今藝術市場動輒上百萬、千萬的交易價格面前,把假的説成真的,一個直觀的後果就是假品繼續在市場上流通。內地拍賣市場就出現過這樣“以假傳假”的例子。
董國強認為,“為假作證”甚至導致“以假傳假”,這其實不是所謂潛規則,而是明顯的不正之風。但這種東西私底下賣掉有可能,要從拍賣公司等正規渠道走可能性不高了。拍賣市場發展到今天,已經相對成熟了,而且相當透明,因為社會關注度高。從藏家水準來説,現在拿幾百萬、上千萬買個假東西的“糊塗蛋”也在慢慢變少。以中國書畫為例,一件幾百萬、上千萬的作品首先肯定會引來大家關注,而且書畫受高科技作假的干擾還相對少些,所以大多業內人士都能鑒別出來,不太可能從拍賣市場上“二次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