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傑:福建漳州人,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版畫係。現為職業藝術家,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九十年代初以其大型裝置作品《大玻璃…關於新生活》知名于中國當代藝術界,這件作品將繪畫、裝置和偶發藝術融為一體,成為當時波普浪潮中重要的代表作。同時己在創作另一件作品《重復書寫一千遍蘭亭敘》,該作在若干年後成為中國行為藝術與書法傳統之間的對話的經典之作。此後轉向以攝影和錄影等作為創作的主要媒體,是最早在觀念攝影的新領域進行探索的藝術家之一。九六年後參加和組織了中國最早的幾次錄影藝術展覽,介紹和編譯相關文獻,近年來更涉足互動多媒體藝術,成為新媒體藝術在中國重要的藝術家和組織者。在創作上致力於將新媒體與中國傳統美學中深刻細膩的人生體驗相結合,克服了早期媒體藝術中冷漠枯燥的蹩病,追求強烈參現場感染力,開拓了新媒體藝術的新局面。九十年代中期,發表了《批判形式主義》等十幾萬字的論文,激烈批評中國藝術中氾濫的庸俗社會理論,提倡藝術語言自身的實驗性,引發了美術理論界影響深遠的"意義問題討論",促進了非架上藝術在中國的學術層面的深化。隨著形勢的發展,針對中國藝術中過重的觀念化和智力化傾向又發表了《觀念藝術的誤區》和《後感性》等重要論文,並策劃了著名的《後感性》和《家?》等展,推出了一批年輕的新藝術家,又一次改變了中國藝術的格局。)
1 博伊斯最後的演説
1986年,約瑟夫?博伊斯臨死之前十天在德國杜伊斯堡市接收連姆布魯克獎,發表一個演説,講述了連姆布魯克對他本人的啟發:不僅是從空間上來理解雕塑的概念,而是把精神力量當作雕塑的塑造的根本力量。並且把這種塑造作用連接到政治的革新、社會進化的更廣闊的觀念。這種總體藝術理念的影響已經眾所週知,使我感興趣的是這裡發生的觀念的傳遞和延續的想法。博伊斯把兩個個人的人生視為一種想法傳遞的載體,建構起一種個人和整個人類的緊密關係。我第一次讀到這篇演講時,它幫助我從一次巨大的社會創傷同時也是個人的創傷中得到修復。
2 莊子的著作《莊子》
兩千多年前,中國偉大的道家思想家在他的著作中,用很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和極為浪漫的語言,全面重新評估了當時所有的價值觀念,如同後來的尼采。比如當他夢見自己變成蝴蝶的時候,醒來後他開始質疑:是自己夢見了蝴蝶,還是一隻蝴蝶在做夢,夢見它自己變成了莊子;這些故事為中國人的生活提供了根本的智慧,而這本書成為産生了最多的成語的古代著作。我理解當代藝術遊戲的根本模型也深受這本書的影響。
3 馬格利特的草圖
1990年代早期,我看到馬格利特1929年的一張小素描,畫了草地上的一匹馬,畫架上一張馬的畫,以及一個人口中説出了 “馬”這個單詞。這張素描明顯地聯繫著約瑟夫?科索斯那個著名的關於椅子的圖像、椅子本身和詞典解釋的概念藝術作品。我不是簡單地將這位畫家視為一個超現實主義者,他更是為我展開了一條理解概念藝術的脈絡,並且使我能夠將對於維特根斯坦哲學的閱讀和現代藝術史的內在邏輯結合起來,獲得了全新的視角。
雷內·馬格利特作品,源於《超現實主義革命》第5冊,12號(1929年12月15日)
4 西藏藝術
我在九十年代早期接觸到西藏藝術傳統,此後多次前往西藏旅行。西藏那些遍佈在河谷山間的石刻,用沙子做的畫,用糧食在墻面上畫的圖形,用酥油做的雕塑,無所不在的廢墟,西藏人對於旅行、日常生活的奇跡性的認知,既為我展示了材料的力量-它的從日常生活提煉出來的象徵性,也提示了在極端艱苦和簡單的生活中藝術的意義。
5 達芬奇的設計手稿
達芬奇為設計坦克、直升機之類器械所畫的草圖,為研究人體解剖或者漩渦的運動模式所畫的草圖等,表明繪畫,乃至所有的藝術,不但是關於美的研究,而首先是一種認識的途徑。這些手稿本身具有巨大的美感,但它們的示範作用更在於把藝術當做一種全面理解世界和生活的工具,並且將描繪積存的事物,和設計尚未存在的事物,這樣兩種工作結合在一起。並且把藝術當做更廣闊的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來加以理解。
6 盧卡斯?薩馬拉斯的裝置作品《鏡屋》
在六面都是鏡子的房間中放入了桌椅,桌椅的每個面也貼上了鏡面,創造出一個無限深遠的空間。鏡宮的模式是改造空間經驗的有力手段,鏡子不但直接創造視覺昏厥,更具有心理的隱喻性,很多藝術家都會嘗試在作品裏使用鏡子,但其實很難有更新的超越。薩馬拉斯的這件作品把視覺經驗和哲理完美地融合,在這裡,存在的事物在視覺上可能隱而不見,而顯現的事物卻未必真正存在,這麼簡潔並且豐富的作品是很難超越的。
盧卡斯?薩馬拉斯、《鏡屋》、1966 、木上鏡子
7 比爾?維奧拉的《埋葬秘密》
比爾?維奧拉在1995年威尼斯雙年展美國館展出了《埋葬秘密》5個錄影裝置,作品把感性的力量直接作用於身體經驗,使細膩的體驗能夠到達觀眾的身體,再作用於觀念和情緒。這個觀展經驗的震撼,使我開始嘗試全面錄影藝術,並且成為那個階段錄影藝術在中國的傳教士。同時,維奧拉的主動地從文化體驗中建構自己的精神譜係的工作方式,也鼓勵我更主動地從中國文化中尋找自己的認同。
8《蘭亭序》和《楊二碑》
《蘭亭序》是中國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這件作品也是中國藝術史上最重要的作品,我曾經因為在一張紙上重復書寫了1000遍這一經典作品而聞名。但是對我來説《蘭亭序》的文學意義要超過書法的價值。在這篇文章中,王羲之提出了一種中國文人的時間意識: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我們今天的人看過去,就好像將來的人看我們)。《楊二碑》在山東鄒縣孟府內,書法很平常,但是碑文的內容講述了一個普通人的命運,以及他的朋友們對他的死亡的態度,表現出中國普通人對於家庭、記憶的理解方式。這個碑石和《蘭亭序》一起,分別從文人和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展示了中國人對於時間的基本態度。而這種態度對我個人具有重大的意義。
9 Pink Floyd 的電影《迷墻》
它展示了個人意志和社會體制之間的激烈衝突。這部電影在八十年代末被中國的青年一代看到的時候,具有強大的精神啟蒙作用,我也不例外地受到影響。事實上,“墻”的意象和打破墻的主題,多年來也成為整個當代中國藝術重要的議題。
10 李叔同
中國二十世紀早期的藝術家,活躍于繪畫、戲劇、詩歌、音樂等多種領域,其後出家為僧,成為南山律宗高僧。在他出家之前,他把自己所用的印章埋在杭州西泠印社的一面墻裏面,叫做“印藏”。他的晚年書法作品,對整個中國書法傳統進行了完整的消化吸收,形成極為怪異和強烈的風格。而他個人自律的、尋求超越的生活,則成為中國當代文化的一個神話。我從小追隨家鄉的老書法家們學習書法,書法的淵源就來自弘一法師李叔同,他對我來説代表整個中國書法傳統,不但是一種技巧或風格,更是整套的生活方式和哲學。至今還為我的創作提供著基本的方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