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水墨中國”在上海美術館展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8-11 06:28:19 | 文章來源: 設計線上

    由上海美術館主辦策劃的、三尚藝術協辦的大型系列展“水墨中國”于2006年8月8日在上海美術館舉行,此次展覽將展出魏立剛、何燦波、張浩三位藝術家的水墨作品,由《美術報》主編王平擔任學術主持。

 

    水墨中國──魏立剛作品展

    展覽時間:2006年8月8日-14日
    展覽地點:上海美術館
    主辦:上海美術館
    協辦:三尚藝術
    學術主持:王平

    在魏立剛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漢字的迷戀。重新認識漢字這個視覺符號的結構,將漢字的形態和字義同時作為關照的對象,納入自己的感性軌道,是他書法創造的出發點。看上去他是採取了"解構主義"的方式,但在"解構"的同時,他做了"再結構"的工作,由此産生出屬於他自己的"魏氏魔塊"。在傳統的書法中,文字是現成的堆積,是順手拈來的"歷史積澱",其具體的社會意義只有在他們特定和具體的上下文中才得以存在,而魏立剛的作品中,文字內容是不見經傳的、個性化的生命碎片,作品破壞了傳統的結構機制,但創造了一個鬆散朦朧的平行結構,漢字個體的單向資訊在這個空間裏與其他個體交融和擴展,構成了關於字義的新的寓言或神話。在這個過程中,魏立剛施展了他極為優秀的藝術稟賦,包括對色彩、色調、肌理、層次等方面的感覺,同時也包括他在習書經歷中積累起來的書寫能力,於是,在我們面前,魏立剛呈示了一個既富觀念價值又富視覺價值的新書寫文本。

                                                                                       --范迪安

  

    水墨中國──何燦波作品展

    展覽時間:2006年8月8日-14日
    展覽地點:上海美術館
    主辦:上海美術館
    協辦:三尚藝術
    學術主持:王平

    僅從畫面上看,何燦波創造了一個渾圓的人頭與肩部的胸像輪廓,這成為他經常使用的一個形象,他將這個單體的形象進行不同的疊壓和組合,又生成另外的畫面。何燦波的作品就是這個符號式的輪廓的連續排列,這個簡潔的形象具有豐富的寓意,它在不同的畫面中延伸出不同的內涵,讓我們看到當代人的生存狀態。由於沒有具體的五官,何燦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任何個人,作為當代社會的蕓蕓眾生相,它們不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個體印象,但作為整體的處境,卻是我們感同身受,難以忘懷的。何燦波的作品使我想到19世紀法國著名詩人波德萊爾,作為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波德萊爾留下許多有關城市的精采詩篇,其中充滿了奇特的想像與瑰麗的意境。
何燦波的作品不屬於波普藝術的調侃與幽默,而是從地域文化背景出發,從個人體驗中生發出來的。這要求我們對他的作品的解讀需要一定的思想的包容性。他的作品沒有哈林在地鐵的塗鴉符號與生活中的直接對應關係,而是內在的焦慮性的反應,中國社會處在劇烈的社會轉型期,變化巨大,每個人都面臨著生活與行為方式的調整,對生命價值的思考與當下待業的選擇成為一種不能回避的矛盾衝突。   

                                                                        --殷雙喜(博士、藝術評論家) 

       

    水墨中國──張浩作品展

    展覽時間:2006年8月8日-14日
    展覽地點:上海美術館
    主辦:上海美術館
    協辦:三尚藝術
    學術主持:王平

    張浩的畫簡直就是這樣一片豎起來的大地。一種物之濁的東西在墜落,一種魂之清的東西在輕漾。順著這輕與重的通道,我們像穿行在某個土地神話的腹地之中。沒有出路,卻充滿著神奇;絕不輕鬆,卻有著異樣的魅力。我們仿佛聽到了某種呼喚。在這樣的大地的母腹之中,我們的返鄉者的身份被開啟,戀土一族的悠遠本性受到誇張的引誘,我們的肉身仿佛埋入土層,由此,去感受母腹般的顫動,去傾聽來自土地深層的召喚。
北方的大地,蒼茫博大,惟少水,少水的滋潤和風情。張浩仿佛習慣了"乾渴",近年來,又開始了筆墨表現上的更為少水的轉化。他似乎在用空白來淘洗那些過於豐膩的土質,來滋養一個清明簡約的新的大地骨象。筆墨又一次脫殼,惟剩書法式的勾勒,在完成一次次極簡式的"不協和"的重構。群化而又純化的黑骨墨筋將大地像一張網似地掏空,畫面由大"滿"變為大"空"。這種不無突兀的大地之網,總在這裡或那裏破損年,留下一片片空白的凝竇。我們于不期然間,被引入現代都市的格局之中,去面對工業化、現代化、全球化淘洗之後的某些都市的精神本像。我們仿佛和張浩一道行走在輕朗而又冷峻的都市世界裏。

                                                                                   --許江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