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6日是榮格逝世50週年紀念,在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朝聖地蘇黎世,有持續一週的紀念活動。許多國際著名心理分析師匯聚蘇黎世,帶來諸多演講和主題研討。而榮格的幾個孫子,作為國際分析心理學會的主要負責人,也都全程在場。朝聖者們祭拜榮格陵墓時還可以看到守護在旁的榮格的忠實追隨者芭芭拉·漢娜和弗蘭茲的墓碑。無論當年榮格生前多麼地摒棄弗洛伊德的家長式學術環境,一切的氛圍,卻依舊充斥著濃重的個人化宗教色彩。
榮格作為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是繼弗洛伊德之後最重要的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二人之間的關係極為複雜,早期弗洛伊德視榮格為自己的衣缽傳承者,精神分析學的王儲,任命榮格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主席,但後期二人的思想發生了極大的分歧,榮格從精神分析學派中分離發展出獨立的分析心理學。很多人喜歡用“弒父情結”去解釋榮格對弗洛伊德的背叛,而他們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也確實變成了心理分析師們百用不厭的案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及其方法論在某種程度上讓大眾對心理學産生了亦敬亦疑的神秘感覺,而對幼年時期經驗和性驅動力的過分注重,導致了另一種消極宿命論,即個人對自身當下狀態的不可操控性。相反,榮格卻更注重於對動機的解釋,提出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其把個體放在一個人類群體背景下的分析方式,對於在現今文化交融的環境下,如何面對本土文化,如何面對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起到了更大的指導作用。
至今,榮格的“外向型”/“內向型”人格仍舊是最為廣泛運用的非臨床人格類型理論,以這個理論為基礎的MBTI測試仍舊是最受歡迎的人格測評;在商業社會,榮格關於抽象概念的理論被企業組織用於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消費者心中的自身品牌形象;在憑藉一個遊戲可以成就一個公司的當下,榮格關於動力,壓力以及壓力釋放的理論已經儼然成為遊戲設計的中心主旨。與富有衝擊力讓人印象深刻的弗洛伊德的理論不同,榮格的理論就好像他對生命力以及神秘學本身的注重一樣,嶄新,淩亂,海納百川。與弗洛伊德永遠試圖用精神分析理論解釋一切人類行為,誓死捍衛精神分析理論的鬥士形象不同,榮格似乎隨時準備接受新的解釋和新的觀點,他的心靈,始終充滿好奇。
榮格深受東方文化包括中國道家思想影響,對於宇宙真理以及生命之道有一種超越理性邏輯之外的理解。在現在這樣一個資訊和選擇過量,人類饑不擇食地尋找安全感的時代,我們可能可以更好地理解榮格説過的話:思想的動搖並非正確與錯誤之間左右不定,而是一種理智與非理智之間的徘徊。
當愛支配一切時,權力就不存在了;當權力主宰一切時,愛就消失了。兩者互為對方的影子。——榮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