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超越現代主義的當代屬性--基塔依的藝術探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21 19:42:03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基塔依的中期作品更加嚴謹地對待畫面,少了前期的直率和隨意,多了理性的分析和科學的方式。不單大色塊的平涂,對於色塊之間的關係處理也更加含蓄,技術也更加純熟。架上繪畫“表現性形式”具有意味,對色塊與黑白的處理到了可謂出神入化的地步。《洛杉磯第15號》、《洛杉磯第17號》、《浴缸》,是他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基塔依的畫,力求尋找線與色塊的契合點,減弱對光影的處理,這使他更加接近畫家內心最本質的狀態,甚至有點色情味。他不斷挖掘繪畫的表現性形式,使它越來越貼近自己內心的孤獨世界。如《浴缸》,大面積地運用燦爛的黃色,藍色則代表著永恒,畫中的那個老男人抱著他的年輕美貌的妻子,正是畫家自己。畫面充滿輕鬆愉悅,完全脫離了中期時候的那種深沉含蓄,畫得更自由、更博大而又有永恒感,這也是畫家到了晚年想要回歸的理想狀態,畫面本身的形式語言提升到了另一種境界:通向“生命的形式”。

巴黎市中心的夏天 1973年
考古學家 1998年




在繪畫題材上,基塔依的選題在創造性的藝術對象中毫不失色,像一些意義深遠的歷史題材的作品,以其結構的巨大,令人想起籍裏柯或是普桑等那些早期的繪畫大師們,與他們一樣都是將畫布當作一個虛幻的舞臺,畫中的人物,通常都處於一個戲劇性的關鍵時刻,例如在偷吻時、處決時、謀殺時,以及在死亡、舞蹈、爭吵時。1991年的《反對誹謗》看似無關聯的幾組人物,實則暗含了事件發展的內在因素,粗獷的筆觸和短線的運用,表現出了場面的激烈和氣氛的緊張,他喜歡表達那些私密的場合和曖昧的動作。他認為社會沒有內在和外在、私密或公開之區別,只有一個不可分割的連續體。從這個意義上講,基塔依的畫似乎在提醒我們,人們所有的行為都會被寫入生命之作,除了自己,其他人也可以感覺得到。

大屠殺是上世紀歐洲歷史上的大事件,基塔依抓住暴力留下的後遺症,認為大屠殺與有史以來的其他許多悲劇一樣,並非出於國家或軍隊,而主要來自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個體。基塔依還為他們充滿殘忍的性本能,做過描繪。如《作為女人的自畫像》(1984年),描繪了一位正回首四分之三的後側身裸女像,畫中的主人公是一個二戰期間與猶太人偷情的奧地利人,後來被納粹發現,剝去衣服,挂上牌子,在維也納遊街。作品還把女人的臉換成了作者自己,把自己置於這位女子的境地,使它在外表上發揮一定的移情作用。這幅油畫就成了一次深刻的情感的交互形式。

基塔依將他對文化的理解轉變成畫面語言,借助於架上的繪畫,表達了他對生命的認識和對人類的情懷。他那超越現代主義的當代藝術探索之路,驗證了英國詩人濟慈的名句:“噢,為了一個純感覺的世界!”

   上一頁   1   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