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作為美國戰後當代藝術最大的收藏機構,在博物館界享有與 MOMA等美國知名博物館同等的地位和名氣,其前身是1979—1983年吉芬(Geffen)當代和建在好萊塢西部太平洋設計中心的畫廊組成的藝術機構。平民化的出生,地方博物館的身份,並沒有影響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發展和前行,各方人士的辛勤努力使它逐漸由一個地方性博物館變成一個國家級別的博物館,乃至現在成為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當代藝術機構,業內人士稱此為一個奇跡。然而,近段時間該博物館卻因陷入財政危機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據悉自1999年起該博物館每年有600萬美元的財政赤字,到目前為止已有近6000萬美元的赤字。但據財政報表顯示在過去的十年裏該博物館從藝術品的買賣投資方面每年盈利300萬美元,究竟造成赤字的原因來于何處?據博物館原館長介紹,最主要的財政虧損來自於該博物館于2000年制定了主要捐贈支付業務項目。在過去的十年裏該博物館舉辦了國內知名的大型當代藝術展,像去年做的村上隆展覽,僅從其代理畫廊徵集作品就付了數十萬美元的捐贈款,收藏的大量的當代藝術品也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其次在過去兩年內,為加強資金籌集能力增加了一名策展人,但該策展人在就職期間博物館每年增加了一倍的捐款費用。另外,博物館用於招生和會員收入的預算過多,最高時達到了2100萬美元。2008年12月份以來,博物館董事會成員頻頻開會討論未來的出路,人們也開始擔憂這一世界級水準藝術機構的命運。據媒體報道,博物館此時面臨兩個選擇:其一是被洛杉磯國家博物館合併。洛杉磯國家博物館給出一套合併方案,並保證當代藝術博物館合併之後的完整性。然而,這一方案最大弊病在於:國家博物館沒有足夠的空間展出體積龐大的當代藝術作品。儘管國家博物館表示,他們將把當代藝術品放置其旗下的畫廊展出,但卻因空間問題為人詬病;第二套方案是埃裏·布羅德基金會提出的贊助方案。作為洛杉磯最大的慈善家和藝術贊助人,埃裏·布羅德同時也是當代藝術博物館董事會成員之一。許多人認為,博物館一旦接受此方案,埃裏·布羅德將完全掌控博物館本身,這對於一向以獨立姿態著稱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來説是另一場災難。兩個選擇各有利弊,然而一些業內人士對此保持樂觀的態度,他們認為在經濟危機時期當代藝術博物館卻擁有兩種選擇,真是一場奇跡。
眾説紛紜中,“奇跡”終於有了定論,在經過若干次高層會議後,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于2008年12月23日發佈公告:該博物館接受埃裏·布羅德基金會的融資方案,以擺脫當前的財政危機。該方案包括:埃裏·布羅德基金會即時捐贈1500萬美元給當代藝術博物館基金會,前提是當代藝術博物館董事會同時捐贈1500萬美元與之配套,而且埃裏·布羅德基金會有權力在博物館被出售時提取這筆資金,埃裏·布羅德基金會今後 5年之內每年捐資300萬美元用於博物館的展覽和其他費用,在方案實施90天之內,如果有其他機構提出計劃願意接手,埃裏·布羅德基金會自動退出。與此同時,博物館領導層根據這一融資方案,提出了新的工作計劃。這一計劃包括,加強對於博物館基金的管理,積極採取新的措施如正在實現的“MOCA NOW”方案擴大融資渠道,爭取達到 7500萬美元的基金總額等,以保持世界級水準的展覽和收藏。
此公告一齣,意味著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終於獲得新生,關注於此的人們終可以放下心來。埃裏·布羅德已發表聲明無意于控制博物館,方案的具體內容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新的人事工作同時也已經完成,在保留了基本骨幹的基礎上博物館吸引了一些經驗豐富的專家,對於博物館基金未來的使用和計劃將起到積極的作用。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絕處逢生,未來的道路充滿著希望和機遇,這無疑為嚴冬之中的當代藝術圈帶來了一些暖意,藝術市場遭遇困境之時,這顯得尤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