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裏·希克
改革開放後第一批來中國的外國人之一、第一家中外合資工業企業的參與創始人、前瑞士駐華大使,世界上最大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烏裏·希克的名字一直和中國緊密相連。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到來,又讓他多了一個新的身份——世博會瑞士館總代表。1月12日,烏裏·希克先生在北京接受了解放日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我們會像“瑞士錶”一樣準時
説起為什麼會接下“總代表”的頭銜,風趣的希克笑稱自己還是著實考慮了一番。因為“天生懶人,還忙得要命”。不過,“總代表”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他熱愛中國,也希望能借自己的力量促進兩個國家和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所以,從他接受瑞士聯邦政府邀請擔任瑞士館設計競賽評委會主席的那刻起,他就開始履行自己總代表職責。
在希克率領的評委會的甄選下,如今的瑞士館設計方案從105個競選方案中脫穎而出,“瑞士館很好地展現了瑞士可持續建築的理念,外部有著炫目的互動式環保智慧帷幕,上面佈滿太陽能電池板,以LED燈的形式加以利用,將吸收白天的能源用於展示夜間外部的燈光效果。”希克介紹。而這些太陽能電池板有計劃將在世博會後作為紀念品發售,帷幕製作採用的環保建材也可迴圈使用或降解。
滿世界飛的希克,時間表上的工作排得滿滿噹噹。但他還能及時掌握瑞士館的最新進展,“現在,各種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從設計到布展,到主題演繹,包括要向上海市民講述故事的‘瑞士面孔’都在一一落實。”希克説,“你們放心,瑞士人的準時絕對像‘瑞士錶’一樣精準到秒,決不誤工。”
城市化是兩國的共同話題
希克曾在北京住過多年,也走過中國很多城市,對中國城鄉發展問題頗為關注。“我相信中國也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所以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希望能使人們更關注‘發展’問題,並試圖找到解決的‘鑰匙’”。
“瑞士有一些經驗可以供中國借鑒”。希克説,也許“乍一看”,瑞士和中國並無太多共同之處,瑞士不像中國有那麼廣闊的國土和龐大的人口,每人平均資源稀缺,但事實上兩國面臨一些相同的發展問題。比如人口密度都很大,很多土地都不適合居住,需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來結合城市和鄉村。比如瑞士在30年前也曾經有過嚴重的水污染,瑞士政府下了大決心,花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才讓河流煥發新生,直到現在瑞士境內的河水甚至都可直接飲用。
這次,瑞士館還將以“城市和鄉村的互動”為參展主題,展示瑞士如何使“城市和鄉村”結合成一個“和諧整體”。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運來了阿爾卑斯山的纜車,這也是希克個人最新欣賞的亮點。“從喧囂嘈雜的都市裏逃離,坐進纜車,纜車會帶著大家攀升到瑞士館的頂層,那裏有田園牧歌式的等待,山林、草原還有來自瑞士自然裏的聲音,遊客們從中能感受到平靜和安寧。”7分鐘一班的纜車將滿足每日13500人次預期人流的遊覽需要。
“我對中國解決城鄉發展面臨的各種問題非常有信心,不過,時不我待。”希克強調。
從當代藝術中了解中國
希克在國際上更著名的一個身份,他是中國當代藝術品最大的收藏家。希克的藏品數量達到2000件。他説,這個特殊愛好起源於他當時“惡補”中國功課的需求。
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年,希克作為瑞士一家企業的代表第一次來到中國。那時候的他對中國“一無所知”,“我覺得,應該看看這個新環境中的藝術家們都在做些什麼,生活在中國、感知中國進步的人能告訴我關於這個國家的文化。”敏感的他發現,沒有其他人和組織在關心中國這個時代的藝術品,並決定填補空白。
希克以一種“文獻式”的手法開展蒐集工作。當看到某一個階段藝術家的作品不夠,他會刻意買了補充進去,希望能通過藝術品來記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完整脈絡。“這其實是博物館的工作,但是我很樂意去做。”他還通過各種展覽向世界展示和介紹中國當代藝術。他發起的“中國當代藝術獎”已走過了十多個年頭,將眾多的優秀藝術家和評論家推向世界。
希克説,如果中國人談論他時,認為他是個對中國、對中國人民、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的人,是對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有所貢獻的人,是用藝術品來記錄中國進程的人,他會覺得“非常非常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