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觀點

談王伯敏《中國繪畫史》修訂版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9-10 03:21:45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李恩祥

 

王伯敏先生是浙江台州人,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從事美術工作60餘年,出版《中國繪畫史》、《中國繪畫通史》、《中國版畫史》、《中國民間剪紙史》、《中國美術通史》、《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等60余種,飲譽海內外。其中,《中國繪畫史》被譽為“中國美術史研究的里程碑”。中國美術家協會推選他為“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

《中國繪畫史》面世27年之後,經王伯敏先生重新修訂,2009年5月由文化藝術出版社推出新版,此時距王伯敏先生1961年春著手編寫此書已過去了48年。本書以磅薄的氣勢,通俗的文字,獨到的見解,縱論古今繪畫藝術,全面概述了自原始社會以來中國繪畫的發展歷程,對畫事、畫家及畫作皆有系統的評價,涵蓋岩畫、壁畫、中國畫等領域。全書更正、增補了最新出土文物資料130余處,資料翔實,插圖豐富,是迄今最具規模、權威的一部關於中國繪畫發展史的學術專著,也是文化部組織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統一編寫的教材。

王伯敏先生一生從事美術史研究,出版過眾多的美術史專著,惟獨此書有著極其不平凡的經歷。在編輯此書的過程中,我有機會與王伯敏先生進行多次溝通與交流,了解了《中國繪畫史》撰寫及出版過程中所遭遇的諸多不易:“手稿夜遭劫,天寒白屋藏。蠹魚忙未已,壁蜥作沙場。我心痛如割,夢裏亦情傷。”這部書稿的背後,包含著建國後第一代美術史學家怎樣的情與傷!

1961年春,中宣部在北京召開全國文科高等學校教材編寫會議。當時全國藝術院校的教材由文化部藝術教育司統一組織專業人士來編寫。時任浙江美術學院教師的王伯敏被分配的任務是編寫《中國繪畫史》。經過不懈的努力,1962年春,他拿出了60余萬的初稿。

因為是藝術院校的教材,審議的陣容非常強大,徐邦達、俞劍華、伍蠡甫、潘天壽、史岩、傅抱石、於安瀾、金維諾等14位美術史專家參加了評定。俞劍華先生在193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過一部同名著作《中國繪畫史》,對於俞著《中國繪畫史》,有評論稱:“採陳師曾、鄭午昌、秦仲文諸家之長,斟酌損益,以簡馭繁,對歷代畫家師承關係、畫派流變等,多以列表法説明,一目了然;對明清西畫之東傳及中國畫之東渡,亦有專節論述。”由於俞著成書較早,沒有以辯證唯物主義方法來指導繪畫史的研究,顯然不能滿足上世紀60年代作為高校教材的需要。王伯敏先生告訴我,俞劍華在教材審議會上曾經説過:“我的一部《中國繪畫史》已經老了,雖經修改,但問題太大太多,無法起死回生……讓王伯敏來為新中國的這門繪畫史學創個新紀元……”這樣,《中國繪畫史》的編寫工作便傳遞到了時年37歲的王伯敏手中。

在這些前賢面前,王伯敏認為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在3年多的時間裏,他虛心採納專家、學者的意見與建議,精心修改,于1965年冬定稿完成。

在交付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前夕,“文化大革命”爆發了。書稿被抄沒,在潮濕陰暗的屋子裏沉睡。17年過去,直至1982年12月,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95年出版了日語譯本。

此書成于不平靜的年代,獨領風騷于改革開放初期,屢獲好評,王伯敏先生“畫史南山”和“美術史學泰斗”之稱由此而來。

20世紀主要畫史論家有陳師曾、黃賓虹、潘天壽、鄭午昌、蘇吉亨等,王伯敏先生的《中國繪畫史》是建國後的第一部畫史,此書全面反映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美術史論界不平常的動態與特點。

我們從以下的引言中可以窺見王伯敏先生的《中國繪畫史》帶給美術界的廣泛影響: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版的第一部美術史專著,標誌著美術史研究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這部著作,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突破前人編寫的規範……充分肯定民間繪畫的歷史地位,顯示了這部史書具有的鮮明的時代特色。”

“王伯敏先生治學嚴謹,務實而無華,史學品格與人的品格,在這部著作中得到了統一。這是一部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史學著作。”

“名工繹思揮彩筆,驅山走海置眼前”,李白這句形容尺幅丹青的詩,同樣可以形容85歲高齡的王伯敏先生的胸襟與成功。我們祝福這位富春江畔“半唐齋”中的老人,吉祥如意,晚晴獨好!

 

下一頁藝術未必後來居上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中國讀者的歐洲繪畫指南——邵大箴、奚靜之的《歐洲繪畫史》讀後感
· 【視頻】邵大箴談《歐洲繪畫史》與西方美術史研究
· 另一種繪畫史
· 方增先及其同道在中國繪畫史中的地位
· 學術的理性尊嚴:潘公凱談當下美術史論批評
· 走近中國學院派——領略二十世紀我國美術史上的燦爛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