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芭拉·愛德斯坦《隨著微風》
橋梁作用:西方人也開始玩新水墨
曾有一位藝術批評家告訴記者,西方人看中國畫群展,還以為是一個人的個展,他們實在看不出這些作品有什麼不同。“即便頂尖的漢學家中國畫中筆墨的理解也很有限。”尚輝説。
而前一段時間舉行的“水墨當下——2009上海新水墨大展”上,“海外水墨三十年”子展選取了11位海外中國水墨畫家和從事水墨藝術的外國藝術家的作品,把當代水墨放到國際舞臺上去考量。加拿大畫家伊莎貝拉·高萊奧鍾情于將水墨和其他材料結合,她帶來的水墨人體《偉大的救星》、《我很難移動》便是直接在木板上畫出來的。而來自美國的芭芭拉·愛德斯坦的作品《隨著微風》則融合平面與立體,由12幅畫作和27分鐘長的錄影組成。畫作表現的是荷葉在微風吹拂下的不同狀態,最後通過錄影把分解的過程連續起來。尚輝把它定義為帶有當代觀念意味的水墨作品,可以稱作水墨裝置。尚輝評價她的作品有鄭板橋的畫風。在尚輝看來:“新水墨是西方人理解中國畫的重要橋梁。”他認為,新水墨是擴大中國畫影響力的最好渠道,也是中國畫走向全球性的最好路徑。“林風眠、吳冠中在西方世界受到很深的認同,就和他們的繪畫語言能被理解有關。”尚輝説。
非議新水墨是價值標準錯位
對話《美術》雜誌執行主編尚輝——
廣州日報:新水墨在藝術市場上表現如何?
尚輝:新水墨在藝術市場上價格不太高,但是藝術市場有個規律,那就是總是滯後於藝術發展史。很多作品很好,但是卻賣不出去,缺少的只是現代社會的行銷理念。
廣州日報:那您覺得新水墨前景如何?
尚輝:新水墨是聯結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的橋梁。中國畫可能很難全球化,但是新水墨離全球化為時不遠。畢加索就曾用毛筆畫過畫。如今,南韓、日本、朝鮮、越南都有藝術家用筆墨創作,和中國傳統水墨既有血脈聯繫,水墨作為媒介又有不同民族的變異和發展。
廣州日報:關於新水墨是投機取巧之舉的爭議從來不曾間斷,您怎麼看這種觀點?
尚輝:這種觀點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有了,有人覺得不會畫中國畫才畫所謂現代水墨。但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語言,如果説新水墨是投機,那麼白話文是否也是投機呢?用原有的中國畫的標準來評價現代水墨,是價值標準的錯位。(專題采寫及圖 記者 許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