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當代藝術會有“中國標準”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05 12:57:02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張 浩

在剛剛落槌的嘉德春拍“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中,曾梵志、張曉剛等當代藝術拍賣明星的作品紛紛流拍,而受本土資本追捧的沈嘉蔚、陳逸飛的作品則成功競拍,沈嘉蔚的成名作《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還成為該場價格冠軍。對此,有評論家指出,隨著歐美熱錢的消退,本土資本在當代藝術市場中會逐漸佔據上風,市場的“中國標準”也將慢慢浮出水面。

另一方面,藝術評論家朱其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也指出,從中國藝術學習西方的歷程中可以得知,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評價標準也將悄然轉變。

從邊緣到主流,從“天價”到暴跌,中國當代藝術的生存環境近年來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它的模式並沒有發生根本轉變。對此,朱其談道:“中國當代藝術如今基本延續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徐悲鴻、林風眠的模式,即為將西方藝術本土化或將傳統藝術當代化。比如,林風眠便是用油畫來表現國畫的意境。模倣的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明代末期,那時的中國畫家就已開始模倣西方藝術形式了。”

自“八五新潮”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經過二十五年的發展歷程,恢復了學習現代藝術的進程,同時還跟上了世界藝術潮流的發展,學會了後現代藝術、觀念藝術、新媒體藝術等國際前沿藝術形式。然而,在朱其看來,雖然藝術家們紛紛從“西方藝術語言中國培訓班”裏畢業,在形式上和國際接軌,卻不足為喜,還恰恰證明中國當代藝術已不可能再通過模倣西方來取得突破,需要尋找新的突破口。他甚至認為,沈嘉蔚的作品已為模倣西方模式的巔峰。只是後來的藝術家認為雖然沒法模倣西方的寫實主義了,還可以繼續模倣觀念藝術,結果卻證明這確實是條“死衚同”。

模倣西方的路之所以越走越窄,朱其覺得是因為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缺失精神根基,沒有做到“靈肉一致”。畢竟,藝術形式不是中立的,而是跟作品的精神靈魂相關的。朱其介紹道,西方藝術中表現主義、象徵主義等表達情感、體驗的藝術形式根源來自基督教的教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等形式主義藝術,以及極簡主義、概念藝術等觀念藝術,根源則是從柏拉圖到黑格爾的西方哲學理念。中國當代藝術的根基便只能建立在中國傳統的哲學觀、靈魂觀、自然觀之上,通過繼承傳統來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否則,就都做成了“很像‘當代藝術’的當代藝術”。

因此,朱其認為,隨著當代藝術形式和西方逐步接軌,如今評價當代藝術家的標準相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會發生巨大變化:“學習能力不再是最重要的評價標準,現在更看重藝術家與傳統文化的聯繫、個人創造力的發揮、社會參與性等。二十年前我們匆匆忙忙上陣,只要精神狀態真誠就行,可以原諒語言的粗糙。如今到了‘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時代,做出好的藝術品需要更深的知識背景,藝術家的成名週期也更長。”也許正是這種評價標準在市場上的有所顯現,才造成了如今市場熱點的轉向。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藝術評價標準有發展規律
· 黃河清:中國藝術的價值標準就是“雅俗之辨”
· 構建中國藝術評價標準刻不容緩
· 構建中國藝術評價 標準刻不容緩
· 中國可以不高興——談中國藝術的自主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