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馬未都,你為什麼這樣“紅”?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31 11:08:01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作者:劉曉丹

馬未都很早就在中國文化界火過。20年前,他與王朔等組建“海馬影視創作室”,創作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很有影響。1997年,他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成立,除長年展出古傢具,還定期舉辦專題展覽、交流講座等,大受好評。

與上兩次火在“小眾”圈不同,最近他漸在大眾圈走紅。

2008年11月,馬未都走進央視容量最大的人物訪談欄目《大家》,講述他的收藏人生。該欄目的採訪對象,全部是科教、文化等領域有傑出貢獻的“泰斗級”人物。作為創建中國首傢俬立博物館的收藏家、文物鑒定家,馬未都榮登《大家》寶座,當然是實至名歸。但與許多平時低調、少受公眾關注的“大家”們不同,馬未都的“粉絲”眾多。

從2008年元旦至2009年初,馬未都還在央視《百家講壇》作“馬未都説收藏”系列講座50余講。與其熱播同步,中華書局2008年出版的“馬未都説收藏”系列圖書,總銷量突破100萬冊,其中的《傢具篇》在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首發式當天,售出12000余冊。2009年5月,馬未都又做客《咏樂匯》講述人生傳奇,該檔很侃的“閒談秀”,將他進一步推向大眾。至此,馬未都已經不僅是藏界的首席名人,而且成為億萬大眾的當紅明星。

如今馬未都在大眾間迅速竄紅,不僅是因為他的傳奇經歷和收藏經驗,更是因為其身家的暴漲。馬未都透露,目前他的藏品數量多達5000余件,以眼下的行情,其總價當以億元級計。

文物藏品價格之高,是因為“資源的稀缺性”。經濟學認為:人類利用的資源有“自由取用資源”和“經濟資源”兩類。前者可以無限取用,如空氣;後者相對稀缺,如鑽石。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分析,人的需要有多個層次,在低層次需要滿足後會繼續追求更高層次需要。因為滿足人需要的資源有限、而人的需要無限,所以人類面臨的最基本經濟問題,是需要的無限性和資源的稀缺性之間的矛盾。正是由於人類收藏品極具稀缺性,才自古價格不菲、以致價值連城。

但馬未都能夠白手起家,淘得大量寶貝,事情相當稀奇。

馬未都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是,“就一個‘早’字”。他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的1980年代,收藏行業與當下熱得發燙相反,冷得刺骨。他説:“中國的好多文物,比如成化鬥彩杯從明中期到民國,都特別值錢。但新中國成立後,突然不值錢了,”“因為沒有任何人關注,什麼東西都不值錢,以至於誰買東西誰就是大爺,被追著賣。”

這種稀奇現象,涉及到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經濟學原理——“資源稀缺性的轉換”。

人類不僅能因為自身的需要“製造”資源的稀缺性,而且可以使資源的稀缺程度增減,甚至可以由於時空的改變,發生“自由取用資源”和“經濟資源”之間轉變。比如,礦泉水、綠地等在鄉村可以自由享用,在城市卻要高額付費,屬於“自由取用資源”轉為“經濟資源”;電話機由最初的限量供應,到可以免費安裝,屬於“經濟資源”轉為“自由取用資源”。由於舊《文物法》對私人收藏的限制,使極稀缺的古代器物幾乎變成“自由取用資源”,馬未都恰好趕上了那段中國收藏史上少有的機遇,當時“官窯只值兩塊錢”。

相反,近年國內的文物藝術品從“自由取用資源”,變成了非常緊俏的“經濟資源”。正像馬未都説的,“從前許多人拿出來想換一台冰箱的東西,現在可以買下整個冰箱廠”。

大眾的追星,是把明星當作自己的榜樣和夢想。馬未都因為藏品價格的走紅而紅得耀眼,大眾追捧他,無非是夢想親自複製“馬未都傳奇”。馬未都在《咏樂匯》上爆料:20多年前,他在安徽文物店錯失的宣德盤標價400元,現在最低值400萬元。言畢,“腸子悔青了”的不僅是主持人李咏,更包括現場和電視機前的所有觀眾。

那麼,“馬未都”能夠複製嗎?

馬未都的博物館名“觀復”,取自《道德經》中“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是説宇宙萬物終究要回歸源頭根本。由是觀之,很多人錯失的機遇當然還會重來。不過馬未都又稱:成就他的是“千載難得的夾縫”,看來,大眾複製他所需要的夾縫,恐怕同樣也要“千年等一回”了。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馬未都:中國收藏市場被炒成了投資市場
· [專稿]講座—馬未都:中國人的收藏
· 翰海重視推進美術史化收藏
· 收藏觀念應有一番革命 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
· 收藏界資深人士揭秘內幕:限量藏品成本不到售價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