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往,中國大陸地區個別博物館在此問題上有些誤區,甚至將回購非法盜掘和流失海外文物視為一種愛國舉動,這其實是對非法盜掘和走私活動的縱容行為。”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説“回購非法文物並非愛國舉動”。
上月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對舊石器時代到唐末的歸類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跡雕塑和壁上藝術實施進口限制的諒解備忘錄》,對中美雙方購買非法出境中國文物作出限制。這份備忘錄讓中國文物出境管理有章可循,單局長的解釋則讓我們明白:一擲千金回購文物並非全是義舉,好心不一定總能辦成好事。
■ “我們多次找到物業和藝術區管委會,絲毫不起作用。藝術家與物業的對立已經白熱化了。沒有辦法了,很多藝術家已開始大規模地撤離798。真不知道,沒有藝術家的藝術區,還怎麼好意思稱得上‘藝術區’?”
——藝術家郝光説“798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要商業,還是要藝術?這是擺在798管理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藝術區,顧名思義,其核心當然是藝術家。藝術家紛紛走掉,商業機構紛紛進駐,798遲早有一天名存實亡。
■ “西方收藏‘在庫’藝術品比‘在途’的多,中國的收藏品大部分是‘在途’,所以還不是真正意義的藝術品消費,買的人不是為了人生的一種藝術享受,只是一個投資品。大部分人持的不是消費觀,而是投資觀。”
——馬未都説“中國收藏市場被炒成了投資市場”。
“收藏”的本義,是把藝術品收攬回來,自己珍藏賞玩。過去的收藏家率多如此。今天的投資者,圖的是今天收回來明天賣出去就能賺大錢,豈能稱之為“收藏家”?也許,應該叫他們“收賣家”。
■ “我看過很多的書法繪畫展覽,感覺在廣州、北京、西安看過的大致都一樣。你這樣畫,別人也這樣畫。大家都在學一種畫風,中國畫壇只有幾種面貌。拿字來説,只有幾種字體,寫得沒區別,我不知道你是誰。一看都下功夫了,也很漂亮,但永遠不知道是誰,只有那三四種樣子。畫也是,好多都不感動人。故意把人醜化,把房子弄倒了,我覺得也沒意思。”
——作家賈平凹説“為個人而畫畫的太少”。
展覽而畫,為市場而畫,就是不願為自己而畫畫。“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重溫孔子的話,真是一針見血。
續隨子 點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