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南藝院長朱添壽:希望進一步與中國院校合作辦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25 11:11:08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簡稱“南藝”)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綜合性藝術院校,自1938年創立以來,學院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已培養了大批卓越的畫家、表演藝術家、設計師以及傑出校友。2013年恰逢南藝建校75週年,現任院長朱添壽先生接受了記者專訪,詳盡介紹了學院的發展歷史、專業特色、學生就業等問題。記者:首先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南洋藝術學院的發展歷史?朱添壽:説到南洋藝術學院,要先談新加坡的歷史。1938年新中國還沒有成立,在清末時已經有很多人來到新加坡,過來的大部分都是華南一帶的人。坦白地説這些先輩基本上教育程度都不是很高,最主要的是謀生。隨之帶來的是兩樣東西,宗教和辦學。

1819年新加坡成為英國殖民地,以英式教育為主,對華族的教育沒有太多扶植,更不用説藝術教育了。南藝的第一任校長是林學大,但是南藝的創始人並不是某一個人,而是福建集美地區的一批校友。他們想到新加坡恰好是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 於是于1938年成立了南藝。二戰時期,學校辦學稍微停了幾年,那時候來了孫中山、徐悲鴻、鬱達夫等很多有學問的人。二戰以後,新加坡的文風才興起。到了90年代,新加坡經濟發展到了一定水準,所以成立了新聞及藝術部,後來又有了濱海藝術中心,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新加坡國家文化局和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局等。那時候新加坡的“文藝復興”才開始啟動。90年代我在新加坡國家園林局工作,1996年藝術理事會成立後,我過去擔任第二任理事長,作為藝術理事會理事長負責新加坡政府整個藝術領域的政策。我剛過去就接到一個大任務,新加坡政府開始關注南藝和拉薩爾藝術學院(簡稱“Lasalle”)的發展。當時新加坡的副總理陳慶炎博士叫我和當時的常任秘書還有主席一起討論,總體的想法是新加坡要提倡藝術,即創意産業。就在同一年南藝被新加坡政府認可,允許其頒發大專文憑,這是一支很大的強心針,對老師、學生和社會都有很大影響。

記者:經歷了75年風雨,可否談談南藝最大的特色?

朱添壽:南藝的特點第一是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第二是與時並進。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脫離出來後,百廢待興。70年代南藝因為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就有了實用美術中的設計、廣告這一類科目,到了80年代又有了服裝係和音樂系,進步到90年代就有了多媒體專業,千禧年以後又增加了藝術管理專業。這75年對南藝來説並不簡單,從1個科系,14個學生,5、6個教師發展到今天8個科系,20多個專業,250多個教職員工和2500多個學生。南藝作為一個學院,始終是在與時並進,整個科系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需求而應變的,這種精神很重要。如今,南藝可以説已經站在了一個十字路口上。

記者:為什麼説南藝站在一個十字路口?

朱添壽:我説的十字路口是指競爭。我們很相信自由市場和自由競爭,現在不僅有專科院校也有外國學校來競爭。但我有時候覺得這種東西不一定要競爭,這不是商業運作而是教育。雖然目前新加坡還是以傳統貿易為主的社會,純藝術行業很少,但長遠地看下去,以後製造業都會轉去其他東南亞國家。其他大學搞科研,走主流方向,只有我們是搞藝術的院校,我們雖然是私人學校,但我們是整個新加坡教育版圖中很重要的一塊,應當是民辦官助。新加坡地理尺度那麼小,我們要比人家更辛苦,更快兩步。所以南藝也是一樣的,要儘快決定接下來該怎麼走。現有的8個係是不是要同時發展下去,是不是可以著重推出我們更有優勢的係。當然做這個決定也不簡單,要多收集資訊,明年我們會做出決定, 轉型轉業總有一批人要做出犧牲。

記者:那麼您認為對目前的南藝來説,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朱添壽:我認為是思維的轉變。我跟同事講,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多元化才是藝術,但這話不單單是對搞藝術的,搞什麼都一樣。我本身是讀生物的,世界上這麼多物種,為什麼會有有性生殖,就是要基因突變。生命就是要變,要多元的元素,讓適者生存。藝術更是要這樣。再加上我們是在東南亞,本身就有很豐富的藝術元素,各種宗教都在這裡融合,所以應該儘量應用我們的地域特點。我來了南藝以後,主要的學生來源地就是新加坡本地、馬來西亞和中國大陸。多年來我們得到政府資助,可以頒發專科文憑。新加坡政府為了控制文憑品質和畢業生人數,所以南藝不能頒發自己的本科文憑,但可以和外國大學合作頒發本科文憑。所以,會有美國專業人員來驗證我們的整個管理系統和硬體設施、人事、財務,再看你的學科、教材、老師資歷等。全部得到認可後,才允許學校的三年專科教育等於該大學的兩年本科,另一年本科教育在南藝由該學校的老師授課完成。我們從90年代中期和國外大學開始了這個合作模式,合作夥伴的水準也在逐步提高。

記者:南藝和中國有這種合作模式嗎?

朱添壽:我來了十年,談了十年,可惜還沒有建立這種合作模式。南藝是中西並蓄,雙語雙文化。比如説音樂系,有西方音樂也有中國音樂,但老外沒法教中文。他們能來認證你的教學法,但是不能具體認證你怎麼彈中式樂器。我們的西樂學生可以去英國進修七個星期,拿到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文憑。而中央音樂學院讓我們的七個中樂學生去進修七個星期,卻並沒有這個文憑。整個中國市場真的太大了,所以我們很希望跟中國的合作能夠走出這一步,繼續深入。

記者:在南藝就讀的中國學生表現如何?

朱添壽:為了南藝的特色,我們開始利用地域關係,逐漸調低比例,減少中國大陸的學生,提高東南亞學生比例,如印尼、南印度等,明年開始我們會從菲律賓和泰國招生。目前新加坡學生的比例是55%到58%,印尼17%到18%,中國15%,印度5%,剩下的7%到8%是其他國家的學生。我們會去中國招生,但是學生要具備一定的英語水準。中國學生進來後有條件,除了有正常的藝術考試以外,還要參加內部的英文考試,一共只有三次機會。總之,中國學生表現還是比較平穩。

記者:您剛剛提到藝術專業在目前的新加坡社會還不是主流,那麼南藝學生的就業前景如何,特別是南藝的中國學生的就業問題。

朱添壽:世界上出名的人,靠聰明是其次,基本功不好,以後發展是不可能好的。南藝的畢業生受到公眾認可的是基本功特別棒。為了達到這一點,我們南藝會把學生的技巧打穩,因為有這個基礎在,出去他們可以做很多工作。很多時候創意是騙人的,有了基本功才行。三年時間有限,怎麼樣在做好基本功的同時讓學生的思維開竅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當然,太過於注重基本功也也不好,那就成了工匠,而不是大師。中國學生畢業後有回去中國發展的,也有很多學生在這裡做兼職,有的教課一個月可以賺到四、五千塊。新加坡有四百多間中小學,基本上都會有華樂團和樂隊。學校校長如果很有興趣,要去拿獎,他會請吹拉彈打的老師來教。很多學生都可以去那邊教,很有用武之地。戲劇系、舞蹈係的學生,有的去做模特,有的去做銷售,有的去做司儀,鋼琴係的很多在樂團裏伴奏。南藝學生的出路沒有問題,只是藝術界很多人是自由職業者,並不拿固定薪水,這是藝術界的常態。也有很多中國學生回到中國後都做得不錯,至少在外面以他們所學找一份工作應該是不成問題的。我也常常對他們説,不一定要立刻著急專升本,可以先去外面三五年回來再看看要不要繼續讀下去。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