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新藝術與繪畫經驗——油畫係90年代教學、創作回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22 13:34:29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此次對四川美術學院油畫係教學及創作歷程的文獻整理以1992年作為開端,也許是個巧合,但放在當代中國的歷史坐標上,卻具有顯著的文化意義。文革後的中國,1992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眾所週知的“南巡講話”後,中國社會的轉變顯而易見。轉變的顯現幾乎呈現于社會的方方面面:國民經濟、政治氛圍、日常生活、價值觀念、道德標準等等。社會的劇變不可能不影響到藝術創作,後者存在於整體的社會文化結構之中,它與其他社會文化元素以一種共生的方式存在。

也正是在1992年,川美油畫係第1屆學生年展拉開帷幕。作為展示在校學生藝術作品的重要平臺,年展制度對於促進學生創作活動及年輕藝術家個性培養無疑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它不僅可以通過競爭機制促進學生的藝術思考及個性呈現,同時也在評選過程中將一些基本藝術理念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學生。年展制度僅僅是油畫係最近一些年新教學舉措中的一個縮影,回顧過去,我們能夠看到一個不斷變易、敢於否定的教學態度。早在1989年,老系主任夏培耀放手讓年輕教師張傑、龐茂琨、楊述等人建立起實驗班,允許他們以“承包”的方式安排自己所負責班級的教學工作,允許年輕人無所畏懼地實施自己的教學理念。到1990年代中期,油畫係部分教師敏銳地感覺到後現代思潮在中國的熱度並建立起強調媒介綜合的第三工作室,開始將“填平鴻溝”的後現代理念引入教學,引導學生將視野跨出傳統油畫範疇之外。這種精神似乎存在於此係科的基因之中,從1962年建立“博巴”體系實驗班的大膽舉措就可以初見端倪,在蘇聯美術教學體系一統天下的時代,允許羅馬尼亞“博巴”教學體系的存在無疑需要極大的勇氣。

從1990年代起,川美油畫係的整體創作風貌出現了新的傾向,我將其稱之為帶有後現代主義傾向的寓言性繪畫,它與之前的鄉土繪畫、油畫語言探索及現代主義風格模倣有著較大的差異。大約從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這個係科開始出現人才井噴的狀態,它所培養出來的年輕一代藝術家,如今在中國當代藝術界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新局面的出現無疑和教學層面的變革有著密切關係,也與油畫係的教學理念及整體氛圍相關。下文我會較詳細地從教學變革、感覺邏輯、傳幫帶關係、個性化理念幾個層面來闡述教學與創作的張力關係。不可否認的是,油畫係的創作也面臨著一些批評的聲音,主要矛頭指向“潮流化”與“商業化”傾向,但係科內部對個性化的強調似乎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這也將與之形成一種有利的制衡關係。

任何藝術現象的出現都是處在時間與空間、歷史與社會、歷時性與共時性的多重坐標之中,它不會憑空誕生,也不會突然中斷。過去的已成歷史,但每一段藝術史總處在一個上下文關係之中,它由“前藝術史”所孕育,與彼時千頭萬緒的文化線索交織在一起,又會不停地在整個歷史中進行“播撒”並影響到後來的藝術史。所以,新的繪畫傾向的出現,不僅可以在1990年代油畫係的藝術教學及創作氛圍中找到因子,也與整個川美乃至更大的社會文化環境相關,甚至可以在1980年代的歷史中去尋找線索。本著這樣的視角,我將對這一批藝術家在1990年代的藝術傾向及“互文”關係做一個較為全面的梳理,並進一步考察他們一直延續至今的藝術創作。(文:尹丹)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