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景:
2011-2009 就讀于紐約藝術學院 雕塑專業 碩士學位
2010 赴德國萊比錫國際藝術家駐地項目
2009 赴英國格拉斯哥藝術學院交換學習
拜讀了藝術家曹軼撰寫的《青年藝術家的生存狀況和藝術傾向》一文,他就年青藝術家的藝術傾向將藝術家分為三類:學院派、西學派以及自我發展派。
作為西學派的一員,曹軼在經歷了從中央美術美院附到中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的10年的美院學習後,毅然決定了出國。“‘走萬里路’是我求學時代的學習態度,國內的藝術教育體系主要是借鑒西方的體系而來的。具體來説先是借鑒俄國之後再借鑒歐美。在國內憋了10年的我很希望出去看看國外的藝術體系究竟是什麼樣的,所以一畢業就選擇了出國。大家都知道,二戰以後世界藝術中心轉移到了美國,紐約成為了觀察當代藝術的前沿陣地,我理所當然選擇去了NYC。”曹軼説。
國內外的教育體制相比較?其實完全沒有可比性
談及美院與國外的教育體制,曹軼認為這完全沒有可比性,也無需去比較:“西方的價值觀、 社會經濟結構以及社會制度是直接影響其藝術文化形態的背後動力。舉一個例子,國外的基金會是由大的機構財團支援的,他們熱衷於把錢投到非盈利的文化藝術機構中由此可以得到更高的免稅優惠政策,所以, 這些基金會可以支援藝術學院、支援藝術活動等。這種政策在國內是沒有的,國內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展出自己的藝術教學模式和文化藝術政策。”
那藝術氛圍呢?在曹軼出國前,那時國內的藝術氛圍相對單一,缺少多元化。而今,雖有好轉但遠遠不夠。在《青年藝術家的生存狀況和藝術傾向》中,曹軼寫到:“學院派和西學派的藝術家往往有很好的專業技術,但作品中缺少個人的真實感受;有些人只會照搬他人的形式語言,照抄他人的創作思路。藝術創作和自身的生活沒有關係。”
本月剛剛落幕的“交互.1 MRA Shanghai 2012”力邀藝術家曹軼(中國),汪一(中國),汪翀(加拿大),Nicolas Sanchez(美國), Megan Ewert(美國), Kristy Gordon(加拿大), Cory Dixon(加拿大), John Jacobsmeyer(美國), Laura Frazure(美國), Harvey Citron(美國) 一同參與,本次活動亦作為微駐中國2012計劃的開啟。
作為微駐藝術項目的組織者和參展藝術家之一,曹軼正是看中藝術家在創作上的獨立性:“我認為這種獨立性是很重要的,藝術上的獨立建立在生活方式的獨立之上,藝術流派藝術觀念的發展與真實的生活是分不開的,在我的周圍,有的藝術家朋友把藝術作為生存工具,有的找到其他生存辦法來支援作藝術,這些都是可行的,關鍵是創作的藝術要來源於生活,這種方式才更具有生命力。正是帶著這種想法,我和其他幾個留學回國的藝術家創辦了微駐藝術項目,每年組織一些青年藝術家在特定的時間聚在一起,共同創作交流,最後大家以展覽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些藝術家來自國際和國內的不同地區,通過交流,共同創作的形式互相借鑒擴寬視野。我覺得這種形式的創作活動很有意義。”
中國符號 已經不新鮮了
回國後,曹軼的創作和展覽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在歷經了美院的體制和國外的開放,曹軼仍能保持自己的立場——在創作上,他一部分創作思路繼續延續以往的脈絡;另一部分由於這幾年的在外求學感覺看待事物的視角産生了變化,對國內的一景一物有了不一樣的感受,最近在他試圖用新的作品進行表達。
曹軼認為:“其實改變最大的是生活的態度。我覺得和我一起留學回國的朋友回國後都在努力尋找一種更自我,更現實的生活態度。説白了,就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有意義的生存在這個社會中比一個藝術家的頭銜更吸引我。在我看來‘藝術’在社會的構成中並不是一件多大的事情,對於我最重要的是把更多的經歷投入到現實的生活當中,這也是我的藝術價值觀 。”
面對曾經風靡一時的“中國符號”,“我認為這一話題在漸漸的淡化,大家現在不太關注這些了。藝術家更多的注重作品本身的語言和作品背後的觀念性。中國符號這種語言已變得不新鮮,不刺激了。”曹軼説。
面對“藝術圈” 我不排斥 我會找到自我定位
青年藝術家是未來中國藝術的主力軍,國內當下對青年藝術家的發掘和推廣的主要途徑大多是由策展人推薦或經朋友介紹,形成圈子化的特點,即藝術圈。
曹軼認為:“在國內藝術圈如果你是普通青年藝術家,很難以公開的方式在藝術機構中找到展覽機會。年青的藝術家進入這些圈子比較難, 這些不公平的現象造成了很多很有潛力的藝術家在創作初期的階段得不到更多的展覽的機會,影響到了他們的正常發展。此外,很多進入到圈子裏的藝術家也同時存在著危機,他們往往會變成溫室的花朵,生活在封閉的空間裏!藝術家大多成為策展人與藝術機構的代言人,其創作主要成為他們宣傳其觀點和賺取藝術品暴利的工具。”
其實,靠人際關係進入展覽的方式在西方藝術圈也是常見的。但這對策展人、批評家等推薦人的專業水準和道德信用有很高的要求。對於國內各行業整體的道德信用水準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連食品、醫藥都回出現問題,藝術圈裏的事我在這就不必過多的發表對此的意見。 但在歐美還有很多不需要推薦就可以公開參加的展覽,青年藝術家進入這些展覽是不需要人際關係的。在這一層次的展覽中青年藝術家只需要提交自己的作品給主辦方,參加展覽申請。如果作品符合展覽主題就會被邀請參展,這類展覽是西方年輕藝術家進入藝術圈入門級的展覽。因為這類展覽的覆蓋面很廣,都是很“新鮮”的藝術家,並且展覽的主題也更加豐富。所以很多藝術界策展人、收藏家會經常觀顧這類展覽選拔新人。
“我也並不排斥這個圈子,因為這也是現實的一部分,關鍵是藝術家對自我要有一個定位。”曹軼強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