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吳玉霞光大民族器樂文化:技道合一玉鳴東方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7 09:16:28 | 文章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位琴者,有個崇高的追求:“技道合一”;

一把琵琶,有個動人的名字:“玉鳴東方”。

40年前,她還是上海普通人家裏學琵琶的小姑娘,如今,已是中央民族樂團的首席琵琶演奏家。

她不但琴藝日益精湛,而且情懷也從琵琶技巧延伸至曲調背後的神韻與藝術理念,乃至整個民族器樂的文化傳承,實現了以道馭技、從“小我”到“大我”的昇華。

8月28日,“玉鳴東方”琵琶獨奏音樂會將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奏響。“我也記不清這是我的第幾場音樂會了。”美國的卡內基音樂廳、柏林的廣播愛樂廳、維也納的金色大廳……身為琵琶演奏家,吳玉霞頻繁在海內外舞臺出現,將中國民族音樂的優雅與精深撒向世界。“不過,像這次用這麼長的時間來思索、琢磨一場音樂會,是以前不曾有過的。”為了這場音樂會,吳玉霞準備了近一年的時間。

用了一年時間準備一台音樂會,這在近些年國內的舞臺演出中並不多見。從曲目的選取到演奏的處理方式,每一步吳玉霞都反覆掂量。

在臺上一向端莊雅靜的吳玉霞,在台下卻是激情四射,闡釋藝術理念時滔滔不絕,很像一位講壇上的教授。她説:“推出多少新作品,請了多少位作曲家譜曲,人們習慣於用這些指標為音樂會定位,但這次音樂會的目的不在於此。我所在意的,是如何將自己追求的文化精神傳達給聽眾。”

在音樂會上,吳玉霞演奏的每首作品都有獨到的思考。《霸王卸甲》是琵琶武套的代表性曲目之一,吳玉霞注重的是探求項羽在四面楚歌中那種悲涼心境;她還準備武曲文彈,以二度創作拓展出琵琶藝術的豐富表現力。而《水墨江南》,則是琵琶與揚琴、笙3種樂器的重奏。為什麼選擇室內樂的重奏樂曲,吳玉霞説這是為了倡導一種互相合作的集體意識和觀念。琵琶其實是一種表現力很強的樂器,可以模倣多種樂器的音色,但以前的演奏多以獨奏為主,這不能不説是一種缺失。“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個性意識強,合作意識卻比較弱。我認為在當前的中國藝術教育模式中,非常需要加強室內樂的重奏練習,這樣可以使演奏者在學習、感受藝術中自然地樹立起集體觀念,有益於健康人格的培養。”

因為有著深刻的思索,才使得吳玉霞的演奏曾獲得“輕炫技,重境界”的美譽。她的老師,琵琶教育家李光華先生評價道:“吳玉霞的演奏有時如水墨,愈暈愈淡,漸至無聲,如羚羊挂角,無跡可尋,呈現出強烈的文化韻味,這點正是玉霞迥異於時輩而又為同齡人所不及之處。”技道合一,正是吳玉霞幾十年來堅持的藝術追求。她説,“學琴不僅僅是將樂譜上的音符彈奏出來,而應該有生命,有神韻和內涵。將技術轉化為藝術,需要演奏者用心去體會,去領悟。”如果説早年練琴練的還是技法的話,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年來,吳玉霞練琴練得更多的是琴技之外的思考與人生積累。

“藝術講求形神合一。一支曲子的曲調是既定的,但營造的琴韻則需要藝術家個人去把握和揣摩。”多思敏求的她,不僅對其他姊妹藝術抱有興趣和熱情,而且還善於捕捉生活當中的靈感,在輕攏慢捻間賦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和境界。吳玉霞在這次音樂會上演奏的壓軸曲目是《春秋》,儘管這是一部16年前的舊作,但她卻注入了今天的含義,一種積澱後的回味。她説:“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不斷打磨和提升,雖然《春秋》已被列入華人音樂經典,但我對於音樂的思考和理解近些年又有了很大變化。”精益求精,常演常新,這就是吳玉霞。

吳玉霞的思索,還不僅僅局限于舞臺之上。多年來,她一直堅持普及琵琶藝術,從1993年開始發起並堅持“琵琶名曲賞析音樂會”,不僅自己演奏、講學,還邀請同行和學生一起參與。每年暑假,她都站在北京中山音樂堂的“打開音樂之門”音樂會上。“我自己就是被上海盧灣區少年宮的衛祖光老師發現的,受益的正是普及教育。”

按她的話説,她並非出身音樂世家,所以深切感受到普及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為了讓觀眾們了解琵琶,每次普及音樂會,她都把演奏和演説結合起來,除了介紹琵琶的基本知識之外,還將每一首作品背後的文化故事和自己的藝術思考,交織一體,娓娓道來,傳達給觀眾。

“普及民樂教育不是要全民都成為民樂藝術家,而是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民樂,喜歡民樂。”吳玉霞這樣説。

音樂會前,吳玉霞撰寫的《我的琵琶行》、《指尖上的舞蹈》,錄製的《珠落玉盤》DVD等作品相繼出版,豐厚的藝術積累、敏銳的理論探索,讓觀眾更加體驗到這位藝術家的文化襟懷和社會責任感。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