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門》劇照
《大宅門》劇照
《大宅門》劇照
《大宅門》劇照
《大宅門》劇照
由郭寶昌導演的話劇《大宅門》日前在國家話劇院連演10場,一票難求。近兩年,京味兒戲劇這種曾經一度堪憂的戲劇樣式再度成為舞臺寵兒,且不説北京人藝的《茶館》《天下第一樓》常演不衰,《窩頭會館》《四世同堂》《甲子園》《王府井》也都成為叫好又叫座的舞臺新寵。
近日,本報採訪了郭寶昌、任鳴、田沁鑫等話劇導演,暢談京味兒戲劇的發展,他們認為京味兒戲劇最打動觀眾的仍然是在獨特地域文化中生活著的鮮活人物。郭寶昌説:“現在有很多傳統文化被破壞得特別嚴重,需要所有人去努力,去挽救。”
郭寶昌地域不成障礙
無論是電視劇還是話劇《大宅門》,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讓人過目難忘。一身錚錚傲骨的白景琦,女中豪傑式的二奶奶,有些混不論但不失骨氣的白家老三,話劇舞臺上的《大宅門》儘管受舞臺的限制,但每個出場人物都個性十足。
對於京味兒的展現,郭寶昌稱並非刻意,“我就是京味兒文化熏陶出來的,從小就是這麼走過來的,這是自然形成的。我只會這樣的表達方式,別的方式我也不會”。如今,坐在觀眾席中看戲的觀眾大多是年輕的面孔,如何讓京味兒戲劇更加具有現代意識?郭寶昌認為,其實很多現代的東西就植根于傳統中。他説:“電視劇《大宅門》在香港播出時,曾經用粵語進行配音,但是香港觀眾還是願意看北京話版本。《大宅門》的成功在於人物鮮活、語言貼切,在這種情況下,地域就不再是一種障礙。”
對於近些年京味兒戲劇越來越受追捧的原因,郭寶昌認為,這是因為京味兒文化曾經給觀眾留下了特別深刻的記憶。他説:“京劇、京味兒話劇都給觀眾留下過特別珍貴的記憶,因此觀眾會有一種期望,進而形成一種期待。我們的話劇還是在沿襲傳統美學的東西,只不過有一些人是自覺地沿襲,有一些是不自覺地沿襲。我上電影學院時,老師説如果不懂中國傳統美學、不懂京劇,就不能做中國的電影導演。當時,我並不是很理解,但現在我理解了,慢慢發現這是多麼超前的一種意識。現在有很多傳統文化被破壞得特別嚴重,需要所有人去努力,去挽救。”
任鳴追求詩意美
作為北京人藝的導演,任鳴已經創作了十幾部京味兒戲劇。他介紹説:“1994年我導演了《北京大爺》,那是我的第一部京味兒戲劇。作為一個在北京出生的人,我對北京特別留戀,因此對北京題材的話劇作品有一種情結。到現在已經導演了10多部,包括去年的《甲子園》《風雪夜歸人》,今年又在復排《王府井》,下半年可能還想做一個《玩家》,只要是北京題材的作品,我就會一直做下去。”
曾有一種説法:京味兒戲劇過不了長江。對此,任鳴認為,這些年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我們在武漢演出《全家福》,當地人特別喜歡,他們覺得從中能了解北京的風土人情。有時候,戲劇是一種記錄歷史的手段,記錄得越地道,就越受喜歡。它猶如一本教科書,讓很多年輕人去了解歷史”。
此外,任鳴認為,觀眾審美不斷提高,他們希望看到藝術性強、具有美感的藝術作品。因此,任鳴在執導京味兒戲劇時,非常追求詩意美。他説:“像北京人藝演出《北街南院》時,我們在臺上還原了四合院。即使是在表現一些清苦的平民生活時,我也要把人性中的情懷和美用一種詩意的方式表達出來。”談及京味兒戲劇的發展前景,任鳴説:“作為一個北京人藝的導演,執導京味兒戲劇是我的責任。我認為京味兒戲劇除了要堅持民族化和現實主義風格外,還要吸收新的元素,融入大量新的手法。”
田沁鑫顧及現代審美
由田沁鑫執導的《四世同堂》一經推出就場場爆滿。該劇在保留京味兒的前提下,融入了許多時尚元素。田沁鑫説:“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我對於京味兒文化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京味兒戲劇作為北京文化的組成部分,不能丟失了、找不著了。對於老北京人,他們是懷著情感來看京味兒戲劇的;而對於剛到北京的觀眾,北京是他們的第二故鄉,他們願意從京味兒戲劇中了解北京,我想這也是近幾年京味兒戲劇受關注的原因。”
對於京味兒戲劇的發展,田沁鑫説:“京味兒戲劇要發展,要考慮更多現代觀眾的審美,不能原汁原味地傳播。《四世同堂》在臺詞的處理上,雖然以北京話為主,但也加入了很多普通話,這樣能讓更多觀眾接受。在舞臺處理方面,我用了很多新的視覺處理方式,比如小院用了版畫的形式。這是為了更加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京味兒戲劇應該以一種更易懂的方式傳播給當代觀眾。”
記者觀察
京味兒小火慢燉
曾幾何時,京味兒戲劇在京城舞臺上一枝獨秀,獨領風騷很多年。後來,隨著各類娛樂戲劇的出現,京味兒戲劇這種嚴肅、厚重的戲劇樣式一度受到年輕觀眾的冷落。但是近兩年,京味兒戲劇憑藉精良的製作、強大的陣容及鮮活的人物再度受到觀眾的青睞。與很多娛樂戲劇相比,京味兒戲劇講究的是小火慢燉,娛樂戲劇勝在新鮮出爐,但能不能把觀眾帶進劇場,靠的還是作品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