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連麗如:我只為評書而生 京劇與評書分不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13 13:48:18 | 文章來源: 京華時報

2月24日至26日,由京劇名家于魁智、李勝素、孟廣祿、陳少雲、楊赤以及評書表演藝術家連麗如等共同主演的《聽書·看戲·品三國之赤壁之戰》將在長安大戲院上演。上週一,70歲高齡的連派評書傳人連麗如做客京華茶館。談到這次京劇和評書的跨界混搭演出,連麗如坦言難度不小,不僅要串聯起京劇故事,還得要評説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是非曲直。此外,連麗如談得最多的就是評書藝術的傳承,她要專心帶徒弟把評書傳下去。

談演出

現場串評京劇有難度

對於京劇和評書跨界混搭的演出方式,連麗如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60年代,連麗如就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張慧老師做過一次評書講解京劇的《三打祝家莊》。她説:“1981年我到哈爾濱電臺錄《東漢演義》時也做過《赤壁》,就是按照馬連良、譚富英、袁世海、蕭長華老師那個電影版來弄的。1992年年底,我跟北京電視臺合作過《聽書看戲話三國》跟這次在長安的演出就更相似,主要形式是每集以重要的唱段為主,配以兩三段評書。”

雖然在廣播電視中都講解過京劇,但在現場面對觀眾串評京劇,連麗如還是頭一次。她説:“這個《赤壁》上下兩部不到五個小時,京劇佔四個小時,評書部分不到一個小時,要把整個《赤壁》串聯起來可不容易,要把握好語言的速度,把故事講清楚,還得要評説歷史。”連麗如強調“評書,重評才叫評書”,她在現場不僅要串聯好京劇故事,還要評説一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是非曲直,同時講一些戲曲掌故、京劇流派的特點等,這也是連派《三國》的一個特點。此外,現場發揮也很難。她説:“現場説評書跟解説足球比賽很像,得跟著劇情來。”

連麗如從17歲開始學説《三國》,一直説到現在70歲,父親連闊如原來收集的三國書籍就有40多個版本。按常理説,連麗如現在説《三國》可以信手拈來,但她稱現在還是會通宵研究《三國演義》,因為觀眾的欣賞角度也在發生變化。連麗如説:“京劇聽軸,評書聽扣,要想在這幾分鐘內又得講清故事,又要埋下伏筆是很難的,孟廣祿他們只要把經典唱段唱好了觀眾就給好,但我們評書不行啊,不能寒磣了,寒磣了就丟人了。”

連派評書離不開京劇

“有一次戲曲理論家、評論家劉乃崇問我,連派評書的精氣神是什麼?我説連派評書的精氣神就是對書本身和書中人物的理解,還要把京劇演員表演的精華融入到説書表演中,把內在感情跟京劇演員的唱念做打結合在一起。”在連麗如看來,連派評書跟京劇是分不開的。她説:“我是聽京劇長大的,我父親其實就是個戲曲導演,他給很多班社説書,也給王永昌説連臺本的《水滸》,原來很多老的京劇藝術家都聽書。”

這次跟眾多京劇名家合演《赤壁之戰》,也勾起連麗如不少回憶,其父連闊如跟很多老一輩京劇藝術家都是好友,與金少山、葉盛蘭比鄰而居。她説:“我第一次知道《夜深沉》這個曲牌就是跟父親去聽馬連良先生的《擊鼓罵曹》,我父親跟郝壽臣先生是70多年的交情,他説‘魯智深’也得唱,唱起來整個就是一郝派花臉,郝壽臣就在台下哈哈一笑。”連麗如表示,這個《赤壁》集中了很多京劇流派大師的心血,“馬連良把諸葛亮演活了,袁世海把曹操演活了,蕭長華把蔣幹演活了”。

連麗如現在有個女學生在八一電影製片廠工作,她就建議學生去中國戲曲學院學習京劇。她説:“現在她已經學了《伍子胥》《梅龍鎮》,最起碼知道髯口該怎麼捋了。”連麗如稱評書表演也講究唱念做打,“我們的穿著跟京劇在戲臺上一樣,都是明裝,比如説《三國》時,周瑜兩手一捋翎子,你得知道翎子在哪,要不做出來樣子不美,所以説我們連派的評書是離不開京劇的。”

■談丈夫

下輩子還要嫁給他

採訪當天,連麗如帶了一本她和丈夫賈建國合著的自傳《我為評書生》。連麗如稱這部書很耐讀,“都是真人、真事、真情,也能讓人們看到那段歷史。”在書中,兩位老人記錄一段值得品讀的藝術人生。賈建國論資歷比連麗如要老,他6歲便登臺説相聲,還彈得一手好三弦,以前在藝校還做過連麗如的“老師”,後來為了專心扶持連麗如的評書藝術,便遠離舞臺。

談起丈夫賈建國,連麗如讚不絕口。她説:“我現在離開老伴兒根本就不行,在這本書的後記裏,我對丈夫説,我下輩子還要嫁給你,這一句話就包括了所有,沒有他就沒有我的今天。”前不久,在連麗如新書發佈會上,譚元壽、姜昆、李金鬥等很多圈中好友到場祝賀,她説:“李金鬥比較了解我們,他説‘你們都説連老師怎麼樣,我得給賈老師鞠一躬’。後來我就對老伴兒説‘下輩子還要嫁給你’,賈建國反倒接了一包袱説,娶你我可得考慮考慮,太累,老得有事幹。”

談傳承

人品和資質要俱佳

做客茶館的兩個多小時中,連麗如除了談這次演出,説得最多的就是評書藝術的傳承。她説:“評書很可愛,它是最能讓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口頭文學藝術形式。”雖然聲名在外,但直到2007年她才正式收徒,除了李菁和王玥波兩個義子,她只收了四個徒弟。她説:“收徒弟必須得負責任,按我們的行話講不負責任,就是誤人子弟。師傅不能耽誤徒弟,還得帶徒弟吃飯。”連麗如説父親一生沒有收過徒弟,就是把人品看得最重要。

資質和人品是連麗如收徒的兩個標準。她説:“這個學生資質夠不夠,學習藝術得有天賦,還要有應變能力、語言能力。還有一個重要標準就是人品,他酷愛不酷愛評書,還有他學評書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只是去掙錢,對不起,我不收。”連麗如坦言,自己説了一輩子書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把評書傳承下去,“熬了這麼多年,我一年的演出費可能也不如大明星一次出場費多,但我追求的是藝術。我必須得把評書傳承下去,你有多少房子,不就多一個睡覺的地兒嗎?”

説起現在的幾個徒弟,連麗如稱要因材施教,“王玥波、李菁從小説相聲説得多,從單口相聲過渡到評書得有一個過程,我的大徒弟吳荻是當老師的,從老師到演員又是一個方法,我的三徒弟賈林是學戲曲的,還是南方孩子,每個人的教法都不一樣”。現在連麗如帶著學生們在北京三個書館説書,每週都有演出,分別是宣南書館、崇文書館和東城書館。

談書館

評書一定要聽現場

古稀之年的連麗如現在還堅持到書館演出,對於書館,她有一種難捨的情結。她説:“評書一定要現場聽,我跟很多朋友説過,你在電視臺上、廣播裏聽書,根本就是沒聽過評書,評書的魅力都在書館裏。”連麗如表示,現場評書是不能斷檔的,現在堅持到書館説書,不僅是為了帶徒弟,還為了培養年輕觀眾,“現在書館裏聽書的大多是年輕觀眾,每週都來,有時來不了,我還打電話問是怎麼回事。”

幾次出國的經歷也讓連麗如更加確信現場評書的魅力。她説:“2002年我去美國的哈佛大學演出,那時正好是漢語熱,很多學生來聽。他們可能一句中國話都聽不懂,但評書是説中有唱,評書中抑揚頓挫的語言是有音符的。因此我常説,評書是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口頭文學藝術形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