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博報

圖式消費時代的自贖——龐茂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19 18:26:38 | 文章來源: 龐茂琨的部落格

何為藝術對於中國的每個藝術家來説是一個十分沉重的命題,中國人身處在這麼一個豁然開放與突變的時代,藝術的真正意義都在不同的體驗中艱辛的被進行求證。在經濟、文化的發展都相對滯後的情況下,顯然,對外來的強勢文化的依賴和參照就顯得十分迫切和露骨,一切“求新”和“進步”都是在與別人接近和相似中而建立起“自信”來的,這是一種特殊時期的整體需求,其中帶有明顯的急功近利和淺表滿足的特徵。求新求變本來是一種社會和人文進步的自然需求,但在當今的中國卻變得不那麼自然,成為一種急於求成的、彆扭的、缺乏真誠的戲謔。特別是九十年代後期以來,中國當代藝術中,對圖式的追逐和佔有越來越呈現出一種膚淺和輕佻的傾向,那些大同小異的圖式構成,淺表的精神反常已成為一種新的套路和格式,僅把藝術理解為物性層面的玩味和消費,損毀了藝術真正的創造性和精神性。

其實藝術的體驗並非簡單的圖式翻新,每一種視覺樣式都應該深刻的表現出特定的哲學觀念、情感體驗及精神訴求。視覺圖式應該是與由視覺導向和啟迪的內心世界相聯繫,從而由表及裏的獲得最大的精神滿足。一般來講,繪畫中的圖式本應是指繪畫裏能夠突顯主觀操縱和藝術個性的形式語言方式,它應能簡練的傳達思想情感及觀念,並能讓你忘卻形式本身,進而揭示背後的意念和精神指向。在印象主義以前的寫實繪畫中,圖式僅是作為一種公共性和習俗性認可而存在的,只起到簡單的裝飾和象徵作用,圖式問題在藝術中並不十分重要,而重要的是再現自然和表現唯美的理想和情感。自現代主義出現以來,圖式本身的自覺和革命成為了藝術發展的重要標誌和表徵,對個性化的形式和表現手法的探索在藝術的精神性這個意義上被抬舉到了至高的地位。在工業文明和現代主義哲學背景下,藝術以反叛傳統為起點,在短短的一個世紀之中迅猛而果斷的在圖式的創新上展開了前所未有的變革,由此帶來了人們在思想上、方式上、體驗上的根本變化。不僅如此,各種現代主義思潮和流派在激變中很快的佔據了人們精神領域中具有典型性的各個至高點,使圍繞現代主義這一命題而展開的圖式探索走到了盡頭,抽象主義、極簡主義將藝術的純粹性發展到了極點,藝術被束之高閣,受困于自我滿足的象牙之塔。二戰以後觀念主義的興起才使得圖式的意義獲得拓展,後現代主義的寬容和人性的回歸使藝術在對視覺樣式的利用和延展性上做出了有意義的嘗試,人們的思維方式不再過於絕對和單向,圖式的內涵開始顯得豐富、隱晦和多義,並開始對社會、科技、人文産生實際的回應和作用。而中國的圖式自覺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在對西方的學習與借鑒中開始的,從單一模式走入形式語言的多元也是發展的必然。文革的思想禁錮、精神扭曲與蒼白被充滿生機、理想和好奇的人文精神所取代。中國的85時期對西方古今哲學、藝術思潮的狂熱模倣和演練最能説明這種封閉後突然開放的渴求心態,它顯示出兩方面的特徵,一是對樣式的簡單追求,二是充滿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因此,對藝術形式語言的重新研究和學習成了當時重要的實踐內容,並對每一學習借鑒充滿了“人文理想”和“社會責任感”。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藝術與商業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聯繫,都市文化和消費主義遍及每個領域。從文化的意義上講,中國也正在進入一個“機械複製”和“圖像傳播”的時代,西方後現代主義觀念也被更多的藝術家所應用,波普藝術和中國當代的流行時尚文化在這種時候開始自然的對接,一種大眾化的、淺顯時尚的、注重感官享樂的方式取代了以往對藝術本體的探究和對終極理想的關懷。隨著中國經濟逐步進入國際化的迴圈系統,其文化也慢慢融入全球背景的藝術商業市場之中。因此,一切“實驗性”和“前衛性”最終都要在全球的市場行為中被檢驗、篩選和消費。藝術越來越成為了一個産業化的製造過程,圖式追求在商業社會中也不得不接受被消費的事實。在這種時候,圖式的追求只有拋開了原有對藝術本體和人文理想的神聖化感悟,僅僅成為藝術這種消費産品的一個商標設計。一切被平面化和均質化,無論什麼題材和主題都被簡化為一個代表藝術家個人品牌的標識性符號,其中的“含義”和“觀念”也被簡化為一種一目了然的貧乏的述説。要想使自己的産品能在藝術的汪洋大海之中被辨識,那麼,圖式的刺激、反常、機巧是一個出場的基本條件,在這種規則的作用下,所謂的具有“當代性”的圖式構成便越來越形成一種簡單的固定模式,所以我們才看到無數相似的“表情”、相似的“情調”、相似的“構成”、相似的“意圖”,其獨創性很快被商業市場的“規律”所異化。而另一方面,對這個自我符號的炒作、推廣、行銷則成為藝術創造本身更重要的內容。在不斷重復的媒體傳播中,強制性的加深大眾的印象,試圖迫使自己的圖式被社會接受。但最終市場的力量是強大的,它會無形中主導藝術和藝術家的創造行為,讓藝術不斷的調整姿態,以適應消費者。在這個流行和時尚的消費文化時代中,一切文化藝術的消費都具有了便捷化和快餐化的特徵,從製造到消費的週期在日漸縮短,一切理想和個性都要在消費中被迅速改造。作為被消費的對象,藝術不得不在語言技巧和圖式經營上投機取巧,變成一種討好市場的技術遊戲。藝術真正的先鋒性和批判性在與商業操作的交易中消失殆盡,淪為一種自欺欺人的世俗消費行為的附庸。

其實,真正的藝術應該獨立於時尚的消費主義之外,守護人們最後一片純凈的精神家園,保持藝術對社會現實的評價和批判,寄託人們精神中更深層次的人文理想。儘管在這個時尚消費的社會背景中,這種想法有些理想化,但仍然可以靠藝術家應有的人格去實現,因為藝術是精神性的,從而可以是孤獨和自為的。她完全可以遊歷於世俗而平庸的潮流之外,在冷靜中實現自己生存的價值,重新找回應有的崇高和神聖!

如果當代藝術中的圖式追求已經走入一種新的媚俗和僵化的模式中,那麼我們寧可放棄這種“當代的圖式”,不如重新面對現實,面對人們精神世界中的困惑。如果“當代的圖式”在方法上已經變得“虛偽”和“概念”,那麼我們不妨回到樸素而傳統的表達方式,樸素的揭示當代人們的內心訴求。因為藝術最終是為了通過藝術的各種方式導向我們的內心深處,展現當代人類精神最高層次中的靈境,而不在乎你的手段的新舊和是否符合俗成規則。因為在當今的圖式消費已然成為一種庸俗的熱潮時,強調自己獨立的態度和內省,是拯救藝術于浮泛,重新建構自尊的可行之道,她至少消解了為迎合市場而鋪設的路徑和建構起來的技術框架,拋棄淺薄的歡娛,回到寧靜的本我,從零開始,真切的體驗與觀照現實中的問題。

圖式在藝術語言中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任何時代的繪畫其實都具有它的圖式特徵和圖式所指代的特殊意義。在藝術經歷了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之後,對圖式的理解和利用與此前相比是有所不同的,它應該更具有被自由利用的可能性。用傳統的方式錶現當代的問題,或用當代的圖式表達傳統的話題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以及圖式的強化與隱含,綜合與重疊等都給圖式的拓展帶來無限自由的空間。在經歷了激越的中國圖式消費時代之後,想必圖式探索會逐漸擺脫商業化的鉗制,步入更為人本、開放的境界。也就是説,繪畫在圖式消費的疲乏之後仍然可以尋求自身新的體驗方式,即超越圖式“原創”的窠臼,借用、重組和激活傳統藝術語言元素,在微妙的差異中調整我們的感覺和觀念,深入的揭示現當代之後人們在藝術上綜合而複雜的心理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應該忘卻圖式本身,以更為寬闊的胸襟來展現生存的真實和靈魂的真實,體驗現世人生的最生動的演繹。

由此,我們應該説,繪畫圖式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為我們的精神世界提供什麼和揭示什麼!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