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十年,正是景德鎮陶藝創作逐步由探索走向成熟的十年,是景德鎮當代陶藝創作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在中西藝術融合、文化創意經濟、時代主題精神的衝擊下,陶藝家們在創作觀念上以陶藝材質語言為主,在形式手法上以中體西用的面貌為主要參照,集體參與全國範圍內的陶藝創作運動。一批初入陶藝創作領域內的青年陶藝家成為運動的主將,這批作品在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陶藝展、杭州陶藝雙年展、中國美術館景德鎮陶院師生作品展、景德鎮赴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展等展覽上得到了展示。其中出現了許多理性、真摯、有探索價值的陶藝作品,顯示了景德鎮本土陶藝家們嚴謹的創作態度和對民族藝術精神的反思,這種陶藝創作新的傾向成為當前中國陶藝創作群體當中非常重要的現象。
一、景德鎮當代陶藝創作走向
景德鎮陶藝家群體隨著教育背景、學術經歷、國際交流、創作視野的不斷擴大化,在美學思想、陶藝觀念上自覺意識不斷的提高,表達個性和獨立意識的不斷的強化,使得他們內在的創作欲求得到昇華,一批中青年陶藝家開始逐步從依賴繪畫與雕塑運動中走出來,在陶藝本體語言的思考與創作中主動尋求自我的形態方式,開始塑造和重建陶藝的語言和個性。從內心的訴求當中尋找合適的藝術形式、風格和特徵。
近幾年景德鎮的陶藝創作形式取得了顯著成果,在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陶藝獎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對陶藝形式的生成和時代旋律契合的風貌,成為景德鎮中青年陶藝家創作的一種趨勢。全國美展金獎獲得者青年陶藝家孟福偉的陶藝《生死時速》,突破傳統陶藝的形式技法,寫實手法塑造人物,還原千鈞一髮的現場感,人與物組合的整體面貌給人以山的凝重感、建築的永恒意味,性靈的審美崇高,這種敘事狀態的表達使得現代陶藝獲得了一種嶄新的表現形式。他將現代生活的感同身受和寫實的創作形式與風格結合起來,來發現生命的價值與審美的力量。青年女陶藝家張婧婧的陶藝作品《弧系列》獲十一屆美展銅獎,她將現代構成和抽象感受統一于形態之中,追求陶藝的秩序感,使得陶藝獲得空間的靈透,給人意象化的裝飾美感,達到中國詩意的意境與現代抽象結構的統一。另兩件十一屆美展獲獎提名作品是姚永康教授的陶藝《世紀娃》和金文偉、楊青的陶藝《追夢系列》,這兩件作品都注重在景德鎮傳統陶瓷元素中吸收文化特徵的語言形態,並從中提煉出獨自的圖式和表現的張力。用卷泥片、捏花雕的塑造手法從傳統陶藝中蛻變而出,來表現對象的流轉韻律和獨特蘊含。何炳欽陶藝作品《祥雲》將哲學沉思和現代陶瓷科技成型結構形式有機的結合,給人耳目一新,用水準曲面和垂直線作為統一形體和裝飾性的表現手段,使作品具有概括、洗練的現代特徵。黃煥義陶藝《傳統與現代》吸取傳統青花這種體裁,並將之與現代風格及西方藝術巧妙融合,把矛盾鬥爭著的視覺觸動造成了純碎色彩壯麗、宏偉的運動。還有鄒曉松、張亞林、黃勝、陳麗萍的陶藝作品從普通生活內容中探索和獲取自己的獨特樣式。以上評價的主要是景德鎮中青年陶藝家的創作,他們已成為景德鎮陶藝創作的中堅力量。此外劉穎睿、劉海峰、趙蘭濤、李伶美、張淩雲、何科丁、鄭欲曉、李婳、趙春雷、袁樂輝、彭讚斌、幹道甫、詹偉、李超等青年陶藝家,他們的創作達到了一定的水準,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創作力量。
景德鎮新時期的陶藝創作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個人風格、形式個性的作者,一方面他們會不斷完善與發展自己的風格特徵;另一方面,在一些默默無聞辛勤探索的陶藝家中亦有可能出現新的創作態勢和成就。
二、圖像背景下景德鎮當代陶藝創作
進入21世紀後,審視我們的時代,你會發現海德格爾所預言的“世界圖像時代”已經到來。圖像的方式已經成為一種感知事物和認知事物的常見方式,它進入到了家庭和個人生活之中,並且與個人的精神生活緊密相關。應該説“圖像時代”帶領我們進入了人類歷史上繼圖騰時代、文字時代之後的第三個時代。在這個新時代裏,陶藝的屬性發生了很多變化,由傳統陶藝借助實用器皿的物象對人世的間接性和想像性體會和感悟,轉變為借助圖像對現實的記錄、展示與消費;圖像以無法回避的姿態滲入到我們的陶藝創作之中,圖像逐漸成為人們獲取知識、了解事態、掌握規則等的認知方式,並且正以其快速、明確、直接、動態、具象的特點,被廣泛的傳播、複製、生産和消耗,並仍在持續不斷地改造著我們的視覺經驗和視覺圖式。
當今景德鎮的當代陶藝家們,他們正深處於這個圖像時代之中,他們的藝術關注點及表達方式更多地偏向於這個時代圖像文化特徵,從而形成自己的價值取向與文化立場。他們的作品既善於利用圖像的直接性、直觀性、當下性,同時又對公共傳播圖像的視覺元素進行了積極的吸納、改造和挪用,使得他們的陶藝在許多方面共同獲得了當代圖像的某些特質,如視覺效果的單純強烈和易於記憶,以及直接運用現成的圖像資料作為陶藝形象表現中有機組成的一部分。這批年青的藝術家們則更多的是根據圖像照片來構思作品,其中既有圖像對陶藝的侵入又有陶藝對圖像的移植,正是這種交錯的藝術實驗使得“圖像陶藝”在當代媒介的傳播中獲得了更多的優勢。
在當代陶藝走向融合、交叉並呈現出更強的綜合性背景下,圖像的視覺經驗對傳統陶藝樣式的改造和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作為傳播手段,它體現了視覺的優先性在當代文化中的強勢地位和對其他媒介形式形成的壓力。同時,還應看到,圖像時代帶給我們的形象的內涵和意義的表面化,使得陶瓷藝術原有的審美觀照和對意義的體味也轉變為視覺快感的追求,其結果是作為人類精神財富的藝術品迅速商品化,在傳媒和公共傳播的強大力量面前,陶藝作品的現場展示或許會越來越變成一種儀式,但陶藝作品的現場體驗是永遠無法替代的,對於陶藝和陶藝家們來説,不管怎樣,保持一種自覺的批判意識和對現實的追問將是不容置疑的。
三、景德鎮現代陶藝理論的建設
景德鎮現代陶藝理論研究近十年來屬於慢熱期,相比現代陶藝創作仍然薄弱。在現實層面上屬於矛盾的現實。當然,更多的是陶藝家們主動參與現代陶藝理論的建設,和部分理論工作者作些方法論上的整理。在理論層面上,隨著國際陶瓷文化交流的廣泛開展以及現代化欲求的日益高漲,景德鎮現代陶藝理論逐漸融入了新的學術思想,在觀看角度和研究方法上産生多種方向的變異,這一變化使處於世紀之交的景德鎮現代陶藝理論研究顯得更加豐富。
景德鎮現代陶藝理論研究也開始以陶瓷藝術的本質、規律、原理和趨勢為主線,著重於現代陶瓷藝術的思想、源泉、圖式、方法的研究,從其本源分析人造物的辨證關係,以達到對陶瓷藝術本質的理性認識;以其人文藝術性、生活性、經濟價值性、科學技術性、綜合創新性概括現代陶藝的基本原理,進而闡述其理論體系,揭示資訊時代現代陶藝的新特徵。
近年來,景德鎮現代陶瓷藝術史研究的學風,似乎又由以作品研究為核心的導向,轉到了探求其週邊的文化史方面的議題。事實上,每一個時期、每一種方法、每一種學風都反映了學者在不同的情境下自然形成的獨特的治學態度。學術研究工作的意義,在於它的承先啟後。當然,方法論研究不能脫離研究實踐而孤立發展,方法論的科學性質及效應,必須接受研究實踐的檢驗,因此,我們提倡方法論研究與實際研究實踐的結合,以避免方法論研究變得空疏。這可能就是廿一世紀的景德鎮現代陶藝理論發展的啟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