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回憶殺”看哭大朋友,孩子們需要怎樣的動畫片
▲央視春晚節目《看動畫片的我們長大了》。圖/“春晚”視頻號截圖
《舒克和貝塔》《雷歐之歌》《勞動最光榮》……今年的央視春晚上,來自社會各界的50多位行業代表唱起《看動畫片的我們長大了》。數據顯示,這首歌曲在網路上的播放量已經超過5000萬次,熱度不低。
在電視和動畫片稀缺的年代,能夠看上幾部動畫片,算是不錯的事。對不少“當年的小朋友”而言,看了什麼動畫片,也是不同年代“小朋友”的共同記憶,甚至是某種“身份標識”。
近段時間以來,不少曾經的動畫片畫質逐漸修復,輿論場內討論曾經的動畫片相關話題的熱度也高居不下。加之今年央視春晚的節目搞了一波“回憶殺”,讓不少人再次看到了優質動畫片的重要性。
事實上,相比“當年的小朋友”,今年的孩子其實擁有更多的動畫片資源。國家電影局發佈的數據顯示,僅2023年新上映動畫電影數量就達62部。而30年前的1994年,動畫城是當年很多小朋友能看到的為數不多的動畫節目。
但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現在的小朋友”未來的共同記憶,則可能更多是節假日沒完沒了的作業、培訓班以及與父母上演的“手機爭奪戰”。不少家長一心關注孩子的作業、成績,而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産品看動畫片。
另一方面,隨著動畫片的增多,也出現良莠不齊問題,這是部分家長不願意給孩子看動畫片的重要原因。據報道,2021年江蘇省消保委發佈了動畫領域侵害未成年人成長安全消費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家長對一些動畫片不滿的原因包括“暴力犯罪元素”“危險模倣行為”“大量植入廣告”等。
治理兒童動畫片存在的這些問題,需要從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角度加強動畫片製作、發行的監管,杜絕兒童動畫片出現色情暴力情節,並提高動畫片製作人員的專業素質。
而要讓孩子們擁有屬於自己的童年,有自己的“動畫片記憶”,還需家長轉變育兒觀。不能讓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卷學業”,而要讓孩子度過快樂的童年。
其實,讓兒童看動畫片,是比知識教育更有效的早期教育。這可以拓寬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認知,激發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欲。
當然,這也不能走到另一個極端。目前,還有部分家長在孩子1-2歲時,就用動畫片“打發”孩子,不重視培養孩子的其他興趣愛好。這導致有的孩子從小沉迷手機,成為“宅男宅女”,缺乏運動興趣,還嚴重影響孩子的視力發育,要引起警惕。
家長在給孩子看動畫片時,除了選擇適合的動畫片之外,還要陪伴指導孩子。包括控制看動畫片的時間,以及給孩子講解動畫片的內容,防止孩子因認知能力模倣動畫片中的情節。
與“80後”“90後”一代相比,現在的小朋友看動畫片更加自主,可以隨時看下載的動畫片。這就要求培養孩子的自主管理意識,以及良好的習慣。
可以説,在數字時代,各方如何陪伴指導讓孩子看動畫片,是當前教育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一環,容不得絲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