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漫畫世界 > 

“漫畫教授”陶冶:當學術圈遇到“二次元”

2024-03-18 15:02

來源:《中國新聞》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依戀理論”“神經美學”“近代與前近代”……這些“艱深之詞”與豐子愷(1898—1975年)的《小貓親人》《鷸蚌相親》等“淺易之圖”同時出現在一本學術刊物中,“嚴肅活潑”的風格成為學術圈獨特一景——作為國內首部漫畫學術刊物,近日創刊發行的《漫畫研究》第一卷以“豐子愷藝術研究”為專題,集結10余篇中外研究論文,在學術視野下解析這位心中為“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四事所佔據的赤誠之人,何以成為“現代中國最藝術的藝術家”。

作為《漫畫研究》總主編,無黨派人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以下簡稱“二外”)日語漫畫文創專業教授陶冶近日接受《中國新聞》報專訪,分享該刊創辦背後的故事,以及高校研究者們為何聯合起來為“二次元”(網民對漫畫的稱呼)注入“學術之力”,為當下社會提供新的滋養。

陶冶受訪者供圖

首部漫畫學術刊物的誕生

“科學是分析的,藝術是理解的”“科學是創造規則的,藝術是探求價值的”……1922年,豐子愷在《藝術教育的原理》一文中論述藝術與科學的種種不同。彼時,這位藝術大師不會想到,一個世紀後,他成了人文社科領域的“分析”對象,中外學者們從他的作品與理念中“探求價值”,為當下的藝術與教育提供養分。

“在中國,説起漫畫,豐子愷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2月20日,在二外中國漫畫文創研究院,陶冶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學界對於中國漫畫的起源和定義尚無定論,但自1925年上海《文學週報》連載豐子愷畫作,並由該刊主編鄭振鐸為欄目定名“子愷漫畫”後,“漫畫”這種藝術形式開始進入國人視野,豐子愷也因此被視為“中國現代漫畫事業的先驅”,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2023年是豐子愷誕辰125週年,當時正在籌備中的《漫畫研究》將豐子愷作為創刊號的主角,向多所高校、漫畫界的相關研究者發起邀約。經歷一年論文徵集、雙盲審等流程,最終收錄15篇論文、共200多頁的國內首部漫畫學術刊物《漫畫研究》第一卷由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以裝幀精美的“書”的形式與讀者見面。

“豐子愷不僅是漫畫家,也是書法家、教育家、翻譯家……我們通過幾個板塊進行梳理,從不同角度展示部分最新研究。”陶冶翻開《漫畫研究》的目錄頁,“比如第一篇《依戀理論視角下豐子愷漫畫中的親密關係》,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需要慢慢研讀;首都師範大學趙宏教授的《試析豐子愷書法藝術風格及其早熟和一貫性的特徵》,非常專業,坦率地講,我都讀得很吃力。但即使難懂,人們也能夠通過這些文章認識到,漫畫在社會中承擔的功能是方方面面的。”

《漫畫研究》第一卷受訪者供圖

首個“漫畫學會”的責任

《漫畫研究》第一卷內頁有一處設計巧思:右下角頁碼處繪有翻頁連環畫,快速翻動厚厚的書頁,一個八字鬍往上翹、拿手杖戴禮帽的“紳士”小人不停變換動作,十分逗趣。

這個漫畫小人是《漫畫研究》主辦方北京漫畫學會的標識形象。該學會成立於2021年,是北京首家以漫畫研究、教育、國際交流與傳播為使命的非營利社會團體,陶冶是首任會長。

已運轉2年多的北京漫畫學會成為國內外多所高校以及社會團體的交流平臺,新創辦的《漫畫研究》則通過具體的傳播渠道讓這些交流變得更具象化。

“第一卷出版後,豐子愷研究會會長豐羽聯繫我們,希望能全文轉載。澳門漫畫從業員協會會長黃天俊希望加強交流。知名漫畫家張樂平的後人也託人來幫他買一本。”陶冶説,《漫畫研究》出版後引起了熱烈反響,有企業主動找到府來,表示願意提供資金支援。但為確保權威公正,他拒絕了“資本”,寧願“賠本賺吆喝”。

“我現在有一種‘自負’——我們代表中國當代漫畫研究的水準。我們有責任把《漫畫研究》的品質保持在最高水準。”陶冶説,“當我們十年後回看中國現代漫畫的發展,《漫畫研究》一定會在其中留下痕跡。”

《漫畫研究》第一卷收錄的《在日豐子愷研究述評》詳細梳理了日本學界對豐子愷的研究現狀。該論文作者係二外青年教師、北京漫畫學會秘書長孫按蕾與二外副教授菅田陽平。受訪者供圖

1980年代的“漫展”什麼樣?

陶冶與漫畫結緣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內蒙古讀初中時,他向《呼和浩特晚報》投了兩幅漫畫作品並成功發表。此後,他的漫畫不時見諸報端,還得到了時任《北京晚報》美術攝影部主任、漫畫名家王復羊的賞識。

1986年,陶冶考入二外亞非語系日語專業。當時國內漫畫界正經歷一波熱潮,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職工漫畫組每週舉辦“漫展”——現場拉起一圈鐵絲,鐵絲上有很多小夾子,漫畫愛好者把自己的作品夾在上面,大家轉著圈欣賞,互相提意見。每週二,陶冶都會騎著一輛破舊自行車,從學校趕到天安門東側的文化宮參加活動。活動現場還經常出現供職于報社的知名漫畫家,如《北京晚報》的王復羊、《工人日報》的何韋等,他們看中哪幅畫便取下帶走。“大家都期待著自己的畫被拿走,拿走後過一兩周就見報了,還有5元、10元的稿費。”

30多年過去,漫畫依然受到年輕人喜愛,陶冶偏愛的單幅漫畫卻似乎已經“退流行”。這種用寥寥數筆的簡約畫面展示社會現狀、表達個人觀點、傳遞社會價值的藝術形式是否會被時代淘汰?陶冶的回答是否定的。

在他看來,漫畫能夠為人們的生活增添快樂,也能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尤其在社交媒體發達的當下,在科普傳播、文化傳承、宣傳教育等方面,單幅漫畫仍大有可為。而在文化交流領域,漫畫憑藉著跨越語言壁壘的天然優勢,成了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絕佳載體。

“日語+漫畫文創”如何培養人才?

“我們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到漫畫的社會功能,比如傳播資訊、傳承文化,而其中很核心的一點就是先要對漫畫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為此,陶冶把漫畫帶到高校課堂,讓年輕人認識漫畫、創作漫畫,通過掌握這種“一圖勝千言”的視覺藝術,達到開拓思維的目的。

1996年,陶冶赴日留學,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漫畫學博士。2019年,他回到母校二外,主持創辦全國首個“日語漫畫文創”專業。在各高校積極探索“新文科”學科轉型方向的熱潮下,陶冶的嘗試收效明顯——近兩年招生,“日語漫畫文創”專業大受歡迎。而首屆畢業生的就業反饋也讓他對該專業的前景十分樂觀。

課堂上,陶冶教學生繪畫技法、創意設計。此外,學生還要參加中國書畫等級考試(CCPT)等藝術類專業考核。但其目標不是將“外語生”培養成“美術生”,而是通過多維度訓練,培養學生觀察、思辨、歸納、表達等能力。陶冶相信,“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會讓你在很多領域都更加遊刃有餘。”(完)(《中國新聞》報記者程小路)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新聞、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有內容不符或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處理。

【責任編輯:孟君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