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中國代表團年輕小將蘇翊鳴繼谷愛淩之後,又一次“飛天一躍”,榮獲金牌。在僅有四個冬奧會比賽項目的新建場館——首鋼滑雪大跳臺,我國運動健兒收穫了四金中的兩金,很多人盛讚這裡是中國冬奧健兒的“福地”。
最好的賽道
“這是我滑過的最好的賽道!”谷愛淩奪金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的確,不僅谷愛淩,國際奧會主席巴赫、國際奧會委員、國際奧會北京冬奧會協調委員會主席小薩馬蘭奇,還有其他的運動員和工作人員也對首鋼滑雪大跳臺讚不絕口。來自捷克的運動員Pancochova·Sarka第一次參加訓練後,就感嘆道:賽道維護得太好了!
為了這條賽道,大跳臺工作人員從2021年12月12日起,就開啟了“造雪工程”,七台造雪槍和四台造雪炮同時“轟鳴”,通過智慧化造雪系統,一方面滿足出發區、助滑坡、起跳區和著陸坡對於雪量和雪質的不同要求,另一方面不斷提高造雪效率,確保節能環保。
2021年12月12日淩晨,首鋼滑雪大跳台啟動造雪
首鋼滑雪大跳臺是北京冬奧會唯一一座設在城區的雪上競賽場館,由於北京城區白天氣溫高、降溫晚、寒潮短,所以只有在深夜至淩晨才能達到造雪的要求。為保證如期完成造雪任務, 14人造雪團隊時時監測氣候及風向條件及時啟動設備,每隔一小時進行一次實地查看,以便最大效率地進行造雪。
數個通宵的工作,最終完成賽道造雪面積約4190平方米,造雪總量達11500立方米,儲雪3600立方米,為賽道塑形打好堅實基礎。
根據國際雪聯要求,二次塑形專家需要通過對起跳臺的位置、高度、仰角、拋物線長度和角度等進行精準塑形,搭建出助力運動員“飛翔”的臺子。
二次塑形專家對起跳臺進行精準塑形
整個過程難度頗大,搭建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每日維護。“運動員到達之前,如果賽道沒人滑,多少會因為天氣變化而或軟粘或結塊變硬。所以我們每天都會推著塑形工具穿著‘冰爪’,在賽道上來來回回走幾十趟”,二次塑形專家小賽介紹道。
二次塑形專家在工作中所使用的冰爪
賽前是為了賽道始終保持使用狀態,賽時則是平整滑行痕跡,補畫提示標線,測試雪質軟硬,以保證賽道滑行舒適度。在現場,觀眾經常能看到像“蜘蛛人”一樣“吸附”在賽道上“飛檐走壁”的人。
造雪團隊賽道上的“蜘蛛人”
炫酷的大煙囪
隨著谷愛淩、蘇翊鳴一起火起來的,還有大跳臺旁涂刷著冬奧會會徽的冷卻塔。“旁邊的四個‘大煙囪’,讓大跳臺充滿了一種酷炫的氣氛,而這正是滑雪大跳臺需要的氣場。”谷愛淩驚喜地説道。
四座冷卻塔映襯下的首鋼滑雪大跳臺更加炫酷
谷愛淩所説“大煙囪”,其實是老首鋼廢棄的冷卻塔,在極具現代感的大跳臺面前特別有厚重感,與雪白的賽道、五彩的會徽形成反差式的輝映,這才有了“炫酷的煙囪”“仿佛置身於網路世界”的種種妙讚。
運動員騰空後與冷卻塔上的北京冬奧會會徽交相疊映
“他們為什麼可以重疊在一起?”“哪是拍攝這些照片的最佳點位?”大跳臺最具特色的景觀再次進入聚光燈下。據了解,根據OBS轉播畫面需求,冷卻塔作為運動員騰空而起的重要背景,將出現在高速攝影機畫面中,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重要識別元素。
由於冷卻塔形體較大,施工過程中需要將會徽切分成單元畫面,逐點確認會徽轉捩點,最後手工進行涂裝。涂裝工作于2022年1月2日順利完成。這個景觀的完成成就了出圈照片的産生,也成全了冬奧元素與老工業遺址的有效融合。
首鋼滑雪大跳臺一旁的冷卻塔已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重要的景觀識別元素
賽場不觀賽的人
賽道邊上設置的馬道(鏤空樓梯)是給造雪塑形及維修人員預留的,但是賽時,起跳臺側面馬道有幾位穿著帶有紅十字橙色背心的人一直站在那裏,他們的身邊還擺放著醫用擔架。
為保障賽事順利進行 場館醫療團隊在場邊隨時待命
站在那個位置,只能看到運動員起跳瞬間的背面,翻轉、抓板、落地那些最精彩的部分一概看不見。運動員表現的好嗎?下一位參賽運動員是誰?分數多少?他們只能通過現場的音響、觀眾的呼喊聲聽到。
“因為運動員有可能在賽道中間受傷,所以除了結束區,我們必須在起跳臺周邊安排醫療保障人員。這樣才能實現我們的承諾。”場館團隊醫療經理高暉介紹説。他們在賽場邊要做的是:2分鐘,將患者運至場地外;4分鐘,評估傷情完畢,啟動轉診流程,將患者轉往定點醫院;15分鐘,患者抵達定點醫院救治……還有這樣一群人,當大家目不轉睛看著精彩賽事,他們卻在場館的各個“角落”,做著自己的事。計時記分牌、視頻大屏、有線電視、無線電頻率管理等等,他們身處賽場卻欣賞不到比賽,因為他們的眼睛永遠盯著眼前的設備。
像這樣身處賽場卻無暇欣賞賽事的人,在大跳臺的工作人員中比比皆是,他們用他們的默默堅守,托起首鋼大跳臺賽事的圓滿完成,沒有遺憾,只有自豪。
首鋼滑雪大跳臺場館主任宋世媛感慨地説:北京冬奧會,讓谷愛淩火了,蘇翊鳴火了,首鋼滑雪大跳臺火了,這火的背後有大跳臺所有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默默奉獻和辛苦付出,正是有了他們的努力,才讓賽事變得順暢、圓滿,他們才是真正支撐起大跳臺的“鋼結構”。(總臺記者 王豐 通訊員 程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