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訪談 | 外國使節看中國 | 專家學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網上直播 | 視頻中國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譯公司總經理吳希曾:翻譯自己的出版人生

中國網 | 時間: 2007-09-06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中國網]: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網。這裡是正在直播的《中國訪談》。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簡稱“中譯公司”,成立於1973年,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國家翻譯出版機構。它的總經理吳希曾先生曾經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是優秀的無線電工程師,他現在也是一位非常優秀和成功的出版商,在這方面獲得了極高的榮譽。現在他正帶領著這家充滿了深厚實力和資質,又有著年輕朝氣和活力的團隊走上邁向世界之路。

為您介紹今天做客中國網的嘉賓,他就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總經理吳希曾先生。

(2007-08-31 09:57:19)

[中國網]:

我相信很多人對您的職業生涯轉換非常好奇和感興趣,您曾經是無線電工程師,現在來做出版行業。為什麼會做這樣的決定和轉變?

(2007-08-31 10:01:35)

[吳希曾]:

這個轉變應該是和我們國家的整個政治經濟形勢和文化發展有一定的關係。因為我在清華大學是學數、力學的,當時也算是高端的科學。後來畢業分配的時候正好是文化大革命的後期,68年的時候,因為我們國內政治形勢不是特別穩定,當時我就分配到了一家工廠。

到了工廠之後,我燒鍋爐就燒了三年,做勞動鍛鍊。後來因為那家工廠是國防工業很大的工廠,也是涉及到我們國家軍事的設備的工廠。就很自然地從事無線電,因為它是做有關導彈導航系統。這樣我就開始做無線電的工作,後來也成了工程師,一共幹了15年。

到了粉碎四人幫以後,文化大革命結束了,文化開始發展,所以中國開始要編輯中國第一版的《百科全書》,當時涉及各個學科。其中也包括力學、數學。當時出版社也急需有學習這個專業的人,所以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力學卷、數學卷我到後來都直接參與。

所以這樣從職業來講,從工程師走向了出版的職業。

(2007-08-31 10:02:06)

[中國網]:

看上去好象是機緣巧合,其實我覺得也是緣分,把您和中譯公司綁在了一起。我們知道中譯公司是很權威的公司,我想聽您為我們詳細介紹一下。

(2007-08-31 10:04:40)

[吳希曾]:

剛才你已經講了,我們公司是73年成立的。當時成立的背景是71年,第一任大使黃華到聯合國參加工作以後,他發現了一個問題。當時聯合國有五種工作語言,其中有一種是中文,也就是説它所有的文件、開會的發言使用的語言都有中文。中文的翻譯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這件事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以前是外國人做這件事情,這顯然不是太合適的。

所以黃華大使提出來,這個應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做這件事。這是順理成章的事,另外我們國家也非常重視。所以由國務院和當時主要領導人決定成立一個機構,專門做聯合國文件翻譯的工作。所以當時成立叫“聯合國文件翻譯小組”,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發展起來的。到明年我們就35週年了,35年來這一直是我們公司主流的業務,我們和聯合國一直有長期的合同,來做這項工作。

應該説這項工作是為它成立的,而且35年來一直做這個,是我們的基礎。近年來,無論是翻譯的業務,還是出版的業務我們都有很大的擴展,不是單純的給聯合國進行翻譯。

(2007-08-31 10:05:36)

[中國網]:

現在您是一個專家了,如果讓你給出版人下一個定義,您認為是定義呢?

(2007-08-31 10:08:23)

[吳希曾]:

倒不是説專家,但是做出版已經做20多年了,我是83年、84年進入出版界的。翻譯我是前四年以後才到翻譯公司,但是以前應該説也做過一些翻譯的工作。所以,只能説做這個工作,不能説權威和專家。你既然提這個問題,我就談談我的看法。

(2007-08-31 10:08:41)

[吳希曾]:

所謂的出版人,大家現在提的比較多,從這個概念來講,首先出版從行業來講,它是一個有關內容的産業,可能現在這個提法大家都認同。那就是説,出版人就是一個能夠有創造內容能力的人,你才能夠從事出版,這應該是一個條件。

再有一個,有了內容的創造能力,同時還要把變成一個出版物。變成出版物以後,或者説是商品,那就是説你還得有能力經營它,通過你的工作把它變成一個出版物,能夠讓這個出版物到社會上,到讀者的手裏。這整個的過程完成以後,實際應該是出版人做的。

所以我的理解是這樣的,現在應該説專門的機構是出版社,出版社有做各種工作的人,它的社長、總編輯,以及一些能夠負責整個過程的人,從事這種職業的人應該可以稱作是“出版人”。

(2007-08-31 10:10:51)

[中國網]:

根據您長期的從業經驗,在您看來什麼樣是成功的出版人?

(2007-08-31 10:15:59)

[吳希曾]:

我覺得應該有這麼幾個條件。

第一,他要對這個職業或者專業應該有比較深的造詣,在這方面他應該有很豐富的工作經驗或者有比較強的能力。

第二,他在這方面要成功,那就得有業績。你作為出版來講,你做過的一些出版物能夠被大家認可,被社會認可,而且在社會上能夠流傳下去。因為出版的功能中一個是傳承文化,另一個是傳播知識。當然,現在也有娛樂,大家通過閱讀也能産生一些娛樂。

但是應該説,從它最重要的來講,還是傳承文化,通過出版能夠使以前的文化得到積累或者傳播,然後促進這個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業績應該是很重要的。

第三,作為一個成功的出版人,也不能滿足於做一個或者兩個出版物,他應該把它作為終身的職業,或者是終身的追求,他應該在這方面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這樣的人,我覺得才可以説是比較成功,或者是成為出版家。

(2007-08-31 10:16:35)

[中國網]:

在您眼中要有很豐富的從業經驗、資質,有造詣、業績,同時還要能夠獲得大家的認可,要把這個當做事業來做。這是您這麼多年總結的成功出版人的概念和經驗。

(2007-08-31 10:19:10)

[吳希曾]:

我的概念應該是這樣的。

(2007-08-31 10:19:35)

[中國網]:

剛才我説您是權威,因為您獲得了很高的獎——韜奮出版獎,這個獎很重。

在您加入中譯公司之前,它是以翻譯為主,出版為輔,現在把出版提高到一個高度上來,您是怎麼做到的?

(2007-08-31 10:19:45)

[吳希曾]:

我是2003年調到這裡做這項工作。我們單位屬於中國出版集團,當時我們的總裁也是原來新聞出版總署的副署長,也是長期做這項工作。作為任務之一,他提出來,他説中譯公司翻譯很強,在國內是數得上的,這方面的成績也很卓越。但是在出版的方面比較弱,在我們集團裏面可能是倒數第一名。

他當時是和我這麼講的,因為當時無論從出書的品種、規模上,我們才800萬的數字,這在出版界來講,這個數字還不夠格,就是不夠作為出版機構的最底線,實際在這以下。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的一個情況,所以當時給我的一個任務,就是希望把出版這塊發展起來。

(2007-08-31 10:20:31)

[吳希曾]:

所以,2004年的時候,在我來半年的時間我有一個想法,爭取經過三到五年的時間,把我們中譯公司的翻譯和出版同時發展到一個水準。而且,我當時提的是雙翼齊飛。因為翻譯是我們公司的主流業務,我們應該把出版業務也發展起來。所以我們有兩個翼,一個是翻譯,一個是出版,這樣兩個翼就好飛了,就會飛得更高、更遠。

所以經過中譯公司這幾年的努力,應該説我們現在基本上可以做到這一點,起碼從數字上來説,比如我們的銷售收入,今年已經做到了。這樣為我們今後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但是,和國內的大出版機構和成功的出版機構比,我們還是非常小的。

(2007-08-31 10:21:52)

[中國網]:

但是很有潛質。您剛才談到了這麼多的成績,我們想知道,具體採取了哪些措施使兩翼齊飛?

(2007-08-31 10:23:27)

[吳希曾]:

首先是翻譯那邊。實際我剛到這兒,我用半年的時間把公司的情況,還有整個翻譯和出版的情況做了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因為你剛到一個新的單位,有很多東西需要熟悉,包括你的業務、人。特別是翻譯對我來説是新的領域。

剛才講了,翻譯我也做過。我在工廠的時候,當時為了做這個項目,翻譯外文的資料,應該説還是比較系統的,但還不是很專業的翻譯,主要是為了工作。用以前學到的外文知識翻譯資料,為工作所用。但是從真正意義來講,不是翻譯,只是做了翻譯的工作。

到這兒來以後,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翻譯公司,而且是給聯合國文件做翻譯,應該是非常高端的翻譯。所以這需要我認真的了解和學習。

(2007-08-31 10:24:05)

[中國網]:

對您自身也是一個挑戰。

(2007-08-31 10:25:08)

[吳希曾]:

對,因為畢竟是外行,我要了解業內的事情,還有公司的事情,也要考慮這方面的發展。應該客觀地説,當時中譯公司最有名的是翻譯,而不是出版。而且在聯合國也好、國內也好,應該説它做成了一個品牌。那麼怎麼維護這個品牌,怎麼拓寬這個品牌,或者發展這個品牌,這也是擺在我面前的挑戰。

我們在聯合國雖然做了35年,但是也還是有挑戰,也有危機感。因為聯合國也是不斷在改革,我們做聯合國文件的翻譯,也不是專門指派的,而是每年聯合國要有市場調查,也有類似于招標、競標的形式,最後要選投標的公司,還有單位、機構,最後確定誰適合做這個工作。

(2007-08-31 10:25:23)

[中國網]:

可以説中譯公司這麼多年一直保持競爭力和實力。

(2007-08-31 10:27:25)

[吳希曾]:

應該這麼説吧。現在這個接力棒傳到我的手裏,絕對不能丟了,或者是掉了,這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所以我剛到中譯公司來,主要還是先做這樣的工作。有些事情不能做好,不能做壞,有些事情一定要維持住,而且它還面臨新的與聯合國續約的問題。我們是去年和聯合國續的約,我來的時候正好還有兩三年,我還要保證我們以後繼續能做這個工作。否則這個接力棒丟了,做什麼都沒有意義了。

(2007-08-31 10:27:47)

[中國網]:

您的壓力很大,中國有句老話,叫“攻城難、守城更難”。

(2007-08-31 10:28:51)

[吳希曾]:

對。原來做的這個壓力已經很大了,而且競爭很激烈,當時我們了解,競爭聯合國文件翻譯還有海外、華人機構,國內也有。所以還是非常有挑戰性和競爭性的,我也很有危機感。所以我説,第一,要保證這個業務這是當務之急。所以當時也到聯合國,到日內瓦、維也納,這都是聯合國的主要機構去和他們溝通、了解,同時也加強我們這方面的工作。當時目的就是到2006年續約的時候,一定保證今年要拿下,這是一個硬指標。

(2007-08-31 10:29:06)

[中國網]:

已經完成了這個指標。

(2007-08-31 10:30:24)

[吳希曾]:

所以來了以後,我頭兩年的精力主要是做這個事情。出版方面我們當時非常弱,面臨的問題非常多,儘管我做了二十幾年,面對這樣的局面,也還有很多東西需要解決,也不能太急。另外,出版和翻譯還是有不同的。出版是屬於投入時間長,産出慢,另外它需要積累的東西多。

大家看到有很多做得好的出版社,它都有悠久的歷史,像商務出版社。因為他們有文化的積累、人才的積累、資源的積累,我們在這方面底子比較薄,做這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説這些年出版的行業發展比較快,它和我們國家文化體制改革、市場發展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同樣出版已經發展到了很高的階段。如果是一個很低的人要進入這個層面,也很難,這是客觀地説。

(2007-08-31 10:30:40)

[吳希曾]:

所以兩個比起來,我覺得那邊更重要。現在做一件事,可能都不是靠一個人能做到的。我要做事,要找合適的人,所以這都需要時間。當然也不是一點沒有做,也在做,但是相對來説,從表面來看,更多的是在把翻譯這塊做好。一個是保住聯合國的業務,再一個是拓展國內的業務。因為聯合國的要保住,但是也想到萬一保不住怎麼辦,公司還得存在,那麼你靠什麼活。

因為聯合國的業務,可以解決吃飯問題,但是如果這塊沒有了,那麼吃飯靠什麼?

(2007-08-31 10:34:39)

[中國網]:

當時考慮過?

(2007-08-31 10:35:40)

[吳希曾]:

我得考慮這個問題,別人不考慮可以,我得考慮。

(2007-08-31 10:35:55)

[中國網]:

做最壞的打算?

(2007-08-31 10:36:10)

[吳希曾]:

對。因為當時咱們國家翻譯的市場非常好,這同我們國家整個的經濟發展,還有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科技的全球化以及資源的全球化很有關係。因為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後,翻譯的業務不斷增加。一個是對外交流的需要,再有一個,我們經濟的發展有這種業務往來,在不斷的加劇。同時,帶來跟國外各個方面交流很多。

原來我們公司做聯合國翻譯以外,我們國內也有一些市場,主要是駐華的聯合國機構、外國的機構、外國的使館,還有我們國家一些涉外的,像公安、法院,有一些涉外的官司,法律的文件也需要翻譯。

(2007-08-31 10:36:24)

[中國網]:

這個業務是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

(2007-08-31 10:37:27)

[吳希曾]:

不,我們公司成立以來一直就有。因為當時成立的時候,我們國家還是改革開放初期,這種事情不是很多。但是逐漸的,這種事情就多了,大批的中國人出去,交流很多,包括學生留學,學生的成績單我們也都做過,而且量越來越大。同時,因為來往的人多了,法律上的事情,官司、案件也增多,這塊業務也在增加。但是,最突出的是這兩年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的發展。

(2007-08-31 10:37:53)

[吳希曾]:

文化的發展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對外交流很多。原來我們國家沒有對外開放以前,這個量相對比較少,原來按照國家傳統的機制,我們都是自給自足的方式,對於國家的翻譯,外交部有翻譯室,咱們做宣傳工作有外文局做這個工作,各個部門有自己的外事的部門,可能有幾個翻譯,這樣的一些業務基本可以應付。如果有大的活動,國家用計劃體制抽調一些人員,集中做一些事情,然後再回到各自的崗位。

這也是適合原來咱們計劃體制的。但是經過改革開放,這種大的體制不能夠適應政治、文化、經濟發展的形勢。那就是説,社會上需要有專門做翻譯的機構,做社會性的服務,來滿足整個社會的需求。

(2007-08-31 10:39:04)

[中國網]:

這就是中譯公司很大的市場。

(2007-08-31 10:39:57)

[吳希曾]:

對。所以我們當時也看到了這一點,當時説這塊的市場要加強。因為聯合國這方面一定要堅守住,其他的市場也要做,否則我們在這方面會落後。

(2007-08-31 10:40:39)

[中國網]:

翻譯這一塊是中譯公司的特色,也是很權威的。現在很多中國的出版社、出版集團都在往海外走,都在發展自己的特色。從這個角度來看,中譯公司的出版特色是什麼?

(2007-08-31 10:41:05)

[吳希曾]:

我剛才講了,我們翻譯是從聯合國文件翻譯開始的。但是,我們實際上一直和出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所以有一些書也是我們在翻譯,或者出版的。有的是我們翻譯,別人出版;有的是我們自己翻譯,自己出版。

但是總的來講,這一塊的工作做得相對來説是比較少的。這跟咱們國家整個大的情況是有關係的,因為這兩年提出來“走出去”概念,我們公司也在考慮,或者在積極地做這方面的事情。

(2007-08-31 10:41:37)

[中國網]:

您剛才談到了,中譯公司以翻譯為主,但是出版方面還不是特別強大。我們換個角度講,這算不算中譯公司的一個優勢,不管出版怎麼樣,有翻譯這塊來支撐著?

(2007-08-31 10:42:43)

[吳希曾]:

無論哪個方面,還是翻譯的機構,都是別人沒有的優勢,翻譯資源很多可以轉變成出版的資源,翻譯和出版本身就是很密切的。而且今後的市場我們的目標是國際市場,這樣的出版和翻譯就更是密不可分的。所謂“走出去”,實際最後是國際的市場,我覺得是這樣的概念,而不是單純“走出去”,外面人“走進來”,這是整個國際大環境的市場。

這樣的話,你的出版也好,翻譯也好,光中國的文字顯然是不行的,讓外國人通過本國的語言閱讀中國的東西,否則的話談不上“走出去”。所以從這一點來講,翻譯對出版來説也是很重要的資源或者是優勢。所以我們一直在探討,怎麼能夠把我們翻譯的優勢和出版的優勢結合起來,然後做得更好。

(2007-08-31 10:43:06)

[中國網]:

剛才我在介紹您的時候,您有多重身份。但是我還少介紹了一個,就是您是中國翻譯協會的副會長,那麼目前我們翻譯是怎麼樣的情況?

(2007-08-31 10:44:47)

[吳希曾]:

應該説我們翻譯事業和國家的發展,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是密不可分的。應該説我們國家翻譯這塊叫業務來講是非常大的,市場也是非常大的。從業務來講,我們國家的外交流很多,明年要舉行奧運會就是一個文化交流的機會,它是世界的大會。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也是這樣,都是世界的大會。

要組織這種大會,翻譯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實際上,我們一直參與奧組委的翻譯工作。另外,我們國內對外的交流,參與世界各種事務,當然不只奧委會,包括殘奧會、大運會、亞運會,像大運會的申報我們都參與了。還有像世界文化遺産,這些大家都是看得到的。

(2007-08-31 10:45:11)

[吳希曾]:

另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隨著我們經濟的發展,在科技、商業的翻譯來講,發展也是非常快的。因為現在我們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前幾年大家會注意到外國500強的公司到中國來,他們遇到的最大問題也是翻譯,因為他們所有的産品到中國來的時候,技術文件、技術文檔,最後到用戶的手中都需要中文。所以這同樣需要翻譯工作。

這幾年,中國的好多企業走出去,像海爾、深圳華為手機,他們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因為你的産品要出去,有的還在外面建廠,那就面臨著成套技術的資料,都要翻譯成當地的文字。這方面現在有一個比較專業的名詞,叫“本地化”。

(2007-08-31 10:46:41)

[中國網]:

翻譯的“本地化”?

(2007-08-31 10:47:26)

[吳希曾]:

可以這麼説吧。實際這塊最早的産生主要是從IT方面開始的,比如大的軟體,像IBM、微軟的軟體要到中國來。Windows95到中國也要翻譯成中文,這些産品在國際上就産生了很大的需求。但是在IT方面,這也牽扯到今後翻譯的方向和出版的方向,我提前説一下。

為什麼説這是一個方向?因為IT行業最早遇到這個問題以後,他們很自然的就和電腦軟體資訊化、數字化和技術,這個産業本身IT行業的管理是很先進的,先進化的技術、先進化的管理這就稱為“本地化”,本質上他還是翻譯,只不過它是應用在IT領域,使用先進的技術,利用先進的管理方式,這樣大大提高效率,提高品質。實際上,他們都是翻譯,所謂的“本地化”,就是和現代的技術、管理結合起來。

(2007-08-31 10:47:41)

[吳希曾]:

我也做過一些研究,實際上他用的方法以及管理方法完全是可以用在所謂的“傳統翻譯”。當然對於個性化翻譯,比如翻譯一本書,這就顯示不出來了。就像對於一個作品來講,畫家畫一幅畫,完全是個性化的東西,不能用現代化的手段來做。

另外作為一個大的系統翻譯來講,它涉及的東西比較多。那就利用現在的技術和管理,必然會大大提高效率,或者提高它的品質。

(2007-08-31 10:49:42)

[中國網]:

您剛才介紹了,現在社會上對翻譯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專業。《中國訪談》陸續邀請了很多出版商和出版人,他們有共同的苦惱就是找不到那麼多優秀的足夠多的翻譯人才,在翻譯隊伍中求賢若渴,在您看來為什麼會有這種斷層的現象出現?

(2007-08-31 10:50:51)

[吳希曾]:

我覺得應該這樣看。以前我們的翻譯作品,大家都覺得品質很好,而且許多都成為了名著。首先,從發展來講,當時的規模不是很大,當時做這些事的人,應該説他們的文化素質、語言能力都是大家,包括原來翻譯的非常有名的著作,他們都是大家,他們都有很好的中文的功底,另外又有很好的外語能力,所以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都做得很好。而且應該説,大家從態度上都是非常認真,非常嚴肅的。

(2007-08-31 10:51:26)

[吳希曾]:

但是近些年來,人才上確實有這個問題。再有,也跟社會有關係。所以有些不夠做這件事情的人,也來做了,品質降低。這可能也是許多翻譯界、出版界有關方面的人一直在呼籲的。

當然有些完全是為了經濟利益,這另當別論,甚至有些研究生沒有畢業,就去翻譯名著,這肯定是翻譯不好的。另外,就是你培養人的基礎的問題。現在咱們培養的翻譯,以前外語學院都是英國文學、美國文學,人數很少。現在由於中國的經濟和各方面的發展,外語的需求增加,不是會一點英文就會翻譯別人的著作,這絕對是兩回事。

因為翻譯是一個雙刃劍,一方面你要想翻譯這個東西,對人家的作品要有很好的理解,這是翻譯的一個前提。因為你要翻譯的東西,如果對人家的東西不理解,你能翻對嗎?這是不可能的。首先理解就沒有理解,或者理解錯了,這肯定不對。

(2007-08-31 10:52:23)

[中國網]:

有人説為什麼《紅樓夢》以前一直在國外沒有得到強烈的反響,就是因為翻譯的不好。然後找到了好翻譯之後會引起大家強烈的反向,可能跟説您有相同的地方。

(2007-08-31 10:53:50)

[吳希曾]:

所以要有一個很好的理解,另外你要有很好的翻譯的語言,給它準確的表達出來,所以這兩個要求都很高,你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再有,實際翻譯不可能是完全一對一的翻譯,它必須得在充分的理解以後,然後再把這種思想或者情感用另外一種語言,用這種語言的習慣表達方式給它很好地表達出來。所以,應該説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某種意義上來講,它還是創作的過程。

(2007-08-31 10:54:21)

[中國網]:

我相信人才缺乏的現象已經引起中國翻譯協會的重視,今後會不會針對這樣的情況有一些措施呢?

(2007-08-31 10:54:56)

[吳希曾]:

是的。我們在單位跟我們的翻譯説,因為他們每天都在做翻譯的工作,當然翻譯和文藝作品還有差異,我儘量給我們的年輕翻譯提供這種機會。我跟他們説,你們不要當只翻譯匠,要當翻譯家。家和匠不一樣。你要翻譯書的時候,這也是出版物和翻譯的區別。你要印成書的時候,白紙黑字人家要推敲,這個要求高。你只有翻譯幾本書以後,你才會對你翻譯的東西有所認識。比如讓你翻譯稿件很容易,但是寫本書,你就要考慮結構等等方面的問題。所以要求還是不一樣,要能夠翻譯一本書的人,兩方面都得具備很高的水準,才能做。

(2007-08-31 10:55:29)

[吳希曾]:

一個是“原語言”,你要對它充分的理解,這是翻譯的一個最基本的條件。第二,對目標語言,就是你要翻譯成的語言,你要非常的精通,非常地道,而且能夠把這個很好的表達出來。這就是翻譯界經常説得“信、達、雅”信就是準確的表達出來,達就是能理解他是這個意思,雅就是更高一層面,不但翻譯過來了,準確的表達了,讓那邊看了以後,這個是非常好的作品,或者格調很高,風格很好的作品,讓他們看到以後能夠很好理解。

(2007-08-31 10:56:51)

[中國網]:

信、達、雅是非常好的概括。(2007-08-31 10:58:21)

[吳希曾]:

對,所以翻譯是無止境。“雅”的標準就是很無限的。所以為什麼我鼓勵我們的翻譯,這時候就會找到差距。一個是你知道你哪些地方需要提高。我們的許多年輕人還是很優秀的,前不久我到聯合國去,聯合國日內瓦的語言翻譯司副司長送給我一本著作,它是俄文的。我就給我們的俄文翻譯,我説你看看,有沒有價值。他説是講二戰的戰犯,最後怎麼搜尋他們,他説還有資料的價值。我説好,那就作為公司給你的項目,你把它翻譯成中文的譯本。他做得很認真,而且做得也很好,最後送到對方手中,對方也非常滿意。他也要經過這種磨煉,才能夠做。

大家不要滿足於我做翻譯就行了,而是應該做到翻譯家的目標。所以,要翻譯書,但是這也要有過程。

(2007-08-31 10:58:45)

[中國網]:

在您看來,中譯外和外譯中,這兩個領域是完全相同,還是有交集,還是完全不同?

(2007-08-31 10:59:56)

[吳希曾]:

對於中國人來講,英譯中相對簡單一點,中譯英相對難一點。在我們看來,有些人適合做英譯中,但是英譯中相對來説難一點,這個可能跟理解和表達是兩個概念,有的時候我能理解,但是不能表達。有人適合當老師,有人不適合當老師;有的人講書講的好,但是他寫的很難,有的人看別人領會的很快,但是讓他表達很難,有這樣的問題。

因為你作為中譯外來講,中文是母語,當然要用另外一種語言來表達的時候,那就需要這種語言的功底比較深才能做。

(2007-08-31 11:00:19)

[中國網]:

無論是中譯外,還是外譯中,信、達、雅都是一種標準和境界。

(2007-08-31 11:01:02)

[吳希曾]:

對。其實要做好了,都很難。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這樣,可能一般説做都可以做,但是真想做好了,其實都很難,都必須要求這個人要有一種不懈地努力,不斷的追求,你才可以把這個事情做好。實際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這樣。

(2007-08-31 11:01:28)

[中國網]:

您剛才談到了把那本俄文書交給翻譯來做,其實對他來説是一种經歷和經驗,中譯公司怎麼樣培養自己的青年翻譯隊伍?

(2007-08-31 11:01:58)

[吳希曾]:

第一,我們在選擇人上比較嚴格。這兩年我們業務發展比較快,每年我們都要進十多個人。每次報人,最後能選上的基本是百里挑一。

(2007-08-31 11:02:56)

[中國網]:

還有我知道《哈利波特》的主要譯者就是中譯公司的。

(2007-08-31 11:03:40)

[吳希曾]:

對,原來他是我們公司的,後來到了其他單位。

(2007-08-31 11:03:50)

[中國網]:

中譯公司給了年輕人很好的沃土和平臺。

(2007-08-31 11:04:02)

[吳希曾]:

應該是這樣。他做這件事的時候,必須得有一個過程。當然這跟他自己的天分、努力有關係,也跟他的環境也有關係。所以我現在在努力給大家創造這個環境。

(2007-08-31 11:04:21)

[中國網]:

您怎麼創造環境?

(2007-08-31 11:04:41)

[吳希曾]:

一個是工作,做工作從態度上要非常認真,不要因為小事就不認真做,這樣的話今後不會做比較大的、重要的事情。所以每次新的職員來了以後,培訓我都第一個講,把小事做好。簡單的事情,小的事情都應該做,但是要一直做好不容易。但是如果你恰恰堅持這樣做,以後你就能做大事情。

(2007-08-31 11:05:00)

[吳希曾]:

這也是我這麼到年的一個原則,做人只要認真的做,踏踏實實地做,中國話講“功到自然成”。我做任何事情都沒説要得獎去做,這樣也不可能認真的做。所以為什麼咱們有一句話説“淡薄功利”,如果你老想的話,就不可能認真。

(2007-08-31 11:05:25)

[中國網]:

注重過程。

(2007-08-31 11:05:45)

[吳希曾]:

對。我對他們説,你把小事做好了,我就給你大事做,小的事情做不好,我不可能給你大的事情。你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也遇到過這樣的職員,説給我這麼小的翻譯。也有很狂的人來我們單位,他説不用考試,我説必須得考,還得考大的,我就不信有人敢説他什麼都行。我説給他找一首詩,讓他翻譯,肯定翻譯的不好。

(2007-08-31 11:05:55)

[中國網]:

這是您人生的一種理念,就是要把小事做好。

(2007-08-31 11:06:33)

[吳希曾]:

當然我不排斥一些天才,或者在某些事情上是靠靈感和天才一舉成才的。但是普遍地來講,要從一點一滴做起,踏踏實實做起。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不要看到一些人,只有光環的一面,應該看到他背後的努力,這是我覺得年輕人要特別清醒的一點,否則時間過了,就很難改。

(2007-08-31 11:06:54)

[中國網]:

在本屆圖博會上,中譯公司會有哪些新書同大家見面?

(2007-08-31 11:07:37)

[吳希曾]:

正好剛出來一本叫《Tiger》,原來我們主要是翻譯,他是一個很執著的作者,他把照片和資源寫成一本書。開始由我們公司翻譯,後來他希望能出版,現在已經出版出來了。這個完全是我們出版社出版的,這是我們年輕的翻譯做得,他畢業時間不長,但是他中文的造詣非常不錯,後來我們就把這個工作交給他,而且作者很滿意。

(2007-08-31 11:07:49)

[吳希曾]:

另外我們推出了7種語言的《世界文化遺産》。凡是世界遺産申報的原始資料,都是由我們公司翻譯的。前年的時候我看了以後,我就覺得這是很好的出版資料,因為你要申報世界遺産,它要求你對你要申報的遺産,或者景點都要有一個非常全面的闡述,而且要求你的科學性、學術性非常嚴格,這種東西既有文字,也有圖片。後來我想這個東西,我們會變成非常好的書,而且它具有最高的權威性,這也是在國家外文局的監督下做得。而且申報這個景點也很好。

(2007-08-31 11:08:41)

[中國網]:

我們都很期待。有網友問,吳總您親自搞翻譯工作嗎?您認為企業家和出版家有什麼區別?

(2007-08-31 11:09:16)

[吳希曾]:

我到中譯公司主要做管理的工作,真正來講我做工程師的時候是做翻譯的,翻譯過資料或者書,當然書沒有出版。我當時讀的就是英文的書,我就試著翻譯過來。

(2007-08-31 11:09:33)

[中國網]:

您認為翻譯家跟企業家有什麼區別?

(2007-08-31 11:10:08)

[吳希曾]:

翻譯家的職業目標來講主要是做翻譯的工作,如果你把翻譯作為一個企業來經營,這個就有很大的不同了。比如我現在在負責的翻譯公司,我首先得考慮我的翻譯公司的定位,還有今後它戰略發展的方向,這就涉及到跟企業經營的模式等各個方面有關。

但是作為翻譯家來講,怎麼樣把這本書做好。

(2007-08-31 11:10:20)

[中國網]:

那出版人呢?

(2007-08-31 11:10:40)

[吳希曾]:

這跟翻譯有很大的區別了。翻譯實際上是文化企業的一個經營者,一個管理人。當然也需要他對出版的各個環節很熟悉,而且對整個的市場,還有整個發展的趨向都應該有一個深入的了解,而且對自己的定位有一個非常清晰地定位。

(2007-08-31 11:10:49)

[中國網]:

無論是企業家、出版人還是翻譯家都要把小事,落到實處。

(2007-08-31 11:13:11)

[吳希曾]:

不管做什麼事情,這一點都是一樣的。

(2007-08-31 11:13:27)

[中國網]:

謝謝吳總做客中國訪談。

中譯公司一直是致力於打破地球村的語言障礙,他們在努力地構建起一座世界交流的文化橋梁,翻譯、出版兩方面能夠雙翼齊飛,飛得越來越高、越來越遠。謝謝大家的收看,再會!



 
|相關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