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名揚四海的中國乳都 |
中國網 | 時間: 2010-05-17 | 文章來源: 內蒙古日報 |
塞外名城呼和浩特市,以擁有純天然無污染的天然奶源基地、擁有全國最大的兩大乳業生産企業而成為中國乳都。幾年來,全市奶牛存欄、鮮奶産量、每人平均鮮奶佔有量、乳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一直保持著全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第一,奶業成為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收的有效途徑。 提質增效———中國乳都發展的動力源 呼和浩特地區有著養殖奶牛的歷史,但是,現代化良種奶牛養殖業的起步則較晚,是改革開放為奶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1992年—1993年,全國乳業受市場影響出現滑坡,但是呼和浩特市奶牛業仍然保持了5.7%的上升趨勢。在伊利、蒙牛兩大乳業龍頭有力的拉動下,2000年呼和浩特市市委、政府開始實施“奶業興市”戰略,2002年提出打造“中國乳都”的新思路,2005年8月,呼和浩特市被正式命名為中國乳都。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奶牛存欄達到78萬頭,鮮奶産量達74.8萬噸,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6.9%和20.8%。 在奶源基地建設的同時,呼和浩特市由單純追求數量開始實現數質並舉。2005年,呼和浩特市提出用3年時間在全市9個旗(縣區)實施奶牛“噸奶工程”,即奶牛牛群結構中良種牛的比例達到70%以上,80%的泌乳牛年單産提高1噸。同時,通過引進、開發、推廣胚胎移植、性別鑒定等高新技術和實施牛均2畝優質牧草、2畝青貯作物,讓奶牛常年吃到青綠飼草料等措施,逐步淘汰劣質、低産的基礎母牛,奶牛單産逐年上升。 奶牛的飼養方式也從一家一戶的飼養,向“個體牧場+養殖小區+牧場園區+奶聯社+現代化奶站”的奶牛飼養模式推進,實現了奶牛飼養業向集約化、規範化、現代化經營模式轉變。現在,全市共建成奶牛養殖小區127處,其中規模在500—1000頭奶牛的養殖小區近50處;全市入區飼養的奶牛佔到總頭數的20%以上;建成現代化擠奶站1200多座。 到2006年,兩大企業雙雙進入中國500強企業行列。伊利集團利用十幾年的時間由一個小企業發展成為中國乳業第一品牌,其乳製品還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特供乳製品。從伊利2006年報看,伊利集團的經營業績高居中國乳品行業榜首,利稅總和13.77億元,納稅達10.32億元。1999年成立的蒙牛公司,在短短幾年中銷售業績不斷刷新,公司2006年度財務報告顯示:銷售額達到162.46億元,較上年增長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