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實錄:陳總在西歐地區大使參贊會上談話紀要>>>>
大使級會談1955年開始,1955年到1957年這個階段中,主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滯留在美國的平民和美國滯留在中國的平民回國問題。當時在美國有很多中國的留學生和科學家,比如錢學森,主動提出要回到國內,而且通過特別的途徑把他的資訊告訴了陳叔通副委員長,周恩來總理都親自關心這件事。
但是58年大使級會談中斷了。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爆發,在這個危機當中,中美兩國迫切地感覺到需要有一個渠道來繼續交流。當時中國對美國的政策底線,以及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底線,相互都不是特別清楚。美國以為我們真的是要解放台灣,中國對於美國到底如何支援蔣介石,到底它會把《共同防禦條約》運用到什麼地方,也不知道。雙方都感覺到需要恢復中美大使級會談的必要。所以第二次會談期間,中美恢復大使級會談。
在61年到65年這個階段,從美國的政策來説,它還是貫徹“一中一台”的政策。一方面,它要求蔣介石,第一你不能去反攻大陸。蔣介石當時一直想反攻大陸,但是美國不支援的,因為美國知道,反攻大陸沒有成功的希望。美國方面要蔣介石作出保證,如果沒有美國的同意,不能輕舉妄動。所以在1954年的美臺《共同防禦條約》裏面有這一條,就是台灣軍隊的調動,除了保衛台灣本身以外,都要經過美國同意。同時,美國甚至向台灣當局施加壓力,要它放棄金門和馬祖。因為在美國看來,金門離廈門這麼近,馬祖離福州這麼近,這兩個地方如果是大陸要去收復,台灣是沒有辦法防禦的,這是守不住的。而且這兩個地方對於台灣和澎湖來説,也沒有什麼戰略價值。美國當時施加了很大的壓力。
當然,蔣介石一直不放,在第二次臺海危機的時候,美國還派人專門為這個事情訪問了台灣。所以一方面,美國告訴蔣介石不要反攻大陸;另一方面,美國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要放棄對台灣的權利。美國在大使級會談裏面一再地提出這個事情。這是因為美國貫徹“一中一台”的政策,美國的意圖是要讓台灣和祖國大陸分離,而且分離永久化。因為美國知道,要反攻大陸沒有希望。中國方面的代表在這個時期是王炳南,很明確地表示了中方的立場:“我們決不會宣佈放棄。”
在1962年,當時國內遇到三年的經濟困難,國內的經濟形勢比較差,當時台灣當局就利用這個形勢對大陸進行騷擾,而且放出了很多風來,要反攻大陸。當時中國的領導人對這個事情有點摸不清楚,不知道蔣介石是不是真的要反攻大陸,不知道美國會不會支援台灣。所以中國領導人指示王炳南在大使級會談中向美方提出,看看美國的政策底線是怎樣的。
在一次會談當中,王炳南問美國駐波蘭大使卡伯特,問他美國會不會支援台灣反攻大陸?這個大使説他授權聲明美國政府的意見,美國不支援台灣反攻大陸,而且沒有美國的任何支援,台灣當局不會反攻大陸。後來王炳南在關於中美大使級會談會議當中,他很快就把這個資訊向中央彙報。中央得到了這個資訊,對於中國的決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台灣問題上,雙方也通過中美大使級會談互相摸底,試探對方的底線。
有一次王炳南向中國彙報,毛澤東、周恩來,中央政治局的一些領導人都在,毛澤東還特別和王炳南講,不要像在朝鮮談判時雙方的唇槍舌劍,還是要講道理。毛主席説,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國有這麼多的人口,美國難道為了一個台灣就得罪中國,這樣對美國的戰略價值在什麼地方有好處?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我們要好好地和美國人講道理。雙方的代表都是為各自的政府服務,闡明政府立場,實際上他們有很多私下的交換意見。
比如説美國的大使請王炳南吃飯,王炳南也會請美國的談判代表吃飯,吃飯時氣氛比較輕鬆一些。雖然在戰爭的原則性上,雙方都表明政府的立場。但不是把每一次談判都劍拔弩張,主要是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
60年代。雙方也都覺得需要和緩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這一點是雙方當時在台灣問題上最大的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