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訪談 | 外國使節看中國 | 專家學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網上直播 | 視頻中國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法建交刺激西德15分鐘內與中國建交

中國網 | 時間: 2009-01-06  | 文章來源: 中國青年報

訪談實錄:蔡方柏解密中法建交歷程>>>

30多年前,有德國人公開説:“在長城上找不到德國統一的鑰匙”。言外之意是,中國對德國來説無關緊要。然而,就是在1972年10月11日,當時的中國外交部長姬鵬飛與聯邦德國外長謝爾一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只有15分鐘的簽字儀式,雙方正式簽署了中德建交公報。中德建交後,又有德國人攻擊時任德國總理施密特“在長城上搞競選活動”。

謝爾外長是參加完聯合國大會後於10月10日下午抵達中國的,在中國訪問4天后趕忙回到德國參加大選。謝爾後來曾任德國總統,至今健在。本報從德國駐華大使館獲悉,此翁近幾天正在北京參加有關慶祝活動。與此同時,30年後的今天,當年曾親歷中德建交全過程的王殊大使正在德國參加各種紀念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中國與德國沒有建立外交關係時,德國也始終沒有與中國台灣建立官方的外交關係。1973年10月13日下午,中國總理周恩來在接見謝爾時説,這是德國已故總理阿登納的遠見之舉,令人欽佩。如今,有德國人把這30年的中德關係定義為“前景廣闊的30年”。德國政府為此也在中國發起了迄今規模最大的公關紀念活動。

王殊曾任中國新華社常駐聯邦德國(又稱“西德”)記者,甚至可以説,中國與德國建交的序幕就是由他拉開的。或許,他就是中德建交第一人。為慶祝兩國友好交往30年,他特意出版了一本書《中德建交親歷記》(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其中披露了諸多鮮為人知的建交內幕。

中德建交前,作為新華社駐波恩記者,王殊采寫了一些內部調研報告,周恩來和毛澤東對此都有批示,並專門為此召見王。建交談判開始後,王被任命為談判代表。建交後,王先是被任命為中國駐西德參贊,後繼任駐西德大使。

30多年前,在西歐地區,中國只同法國、瑞士有外交關係,同英國、荷蘭有代辦級的半外交關係。即使在這些國家,由於中國外交官都回國參加“文化大革命”,外交機構處於癱瘓狀態。中國與德國雙邊關係一直很冷淡,沒有什麼交往:“來往不多,誤解不少”。長期以來,中國與蘇聯東歐一樣,一直把西德看成是“軍國主義復仇主義國家”。

從1963年開始,西德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加強與中國的接觸與試探。1964年1月,中國與法國的建交大大地刺激了西德當局。同年5月,中德兩國駐瑞士使館外交官首次在伯爾尼舉行秘密會談,但卻被西德媒體曝光。西德當局隨即對會談行為予以否認,令中方感到不快。同年7月,西德再次提出談判,並以保密為由改變談判地點,中方對此反應冷淡,但同意雙方1965年在倫敦會談,但也是無果而終。

1965年,國際知名的德國右翼人物、被蘇聯東歐罵為“法西斯”的德國基督教社會聯盟黨主席施特勞斯,通過中間人提出自費訪華。這是西德高層政界人士的首次訪華,但因為在訪問台灣時抨擊大陸,中方沒有搭理。1966年,中國開始“文革”,外交受挫。1967年3月,國際原子能機構討論讓中國加入該機構一事,西德一改過去的反對立場,投了棄權票,顯示出希望改善關係的跡象。1969年,中蘇珍寶島開戰,引起德國一片議論,但德國主流觀點普遍認為,蘇聯對付的重點仍在歐洲而非中國。

其實,中國與德國建交的大背景與中日恢復邦交的大環境都一樣。一方面,基辛格當時秘密出使中國,為美國總統尼克松1972年訪華鋪路。這是美國為改善中美關係而撇開盟友的外交,德國和日本都有被“涮了一把”的感覺。另一方面,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得以恢復,並與很多國家建交。再者,1969年德國大選,由主席勃蘭特領導的社會民主黨(即現任德國總理施羅德所領導的黨)戰勝在德國政壇上執政20年的基督教民主聯盟(簡稱“基民盟”,德國歷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理科爾所在的政黨),二戰後第一次組建政府,並積極推動“新東方政策”。

儘管勃蘭特訪問波蘭時曾親自下跪,向波蘭人民懺悔歷史;儘管他在當外長時就幾次表示與中國發展關係的條件已成熟,但其“先蘇後華”的外交重點仍在東歐。社會民主黨裏甚至有高層人士擔心對華關係會影響“新東方政策”。這種顧慮給勃蘭特的對手抓住了把柄,特別是中美關係改善後。不過,就在勃蘭特發表第一次國情咨文後,對華政策已成為執政黨和在野黨相互爭論的焦點。

1971年元旦假期,德國外交部辦公廳主任特意在波恩一個私下場合向中方建議,兩國外交代表在日內瓦或別的地方商談兩國關係。1972年2月21日,正值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德國反對黨基民盟主席團正式決定,要求政府迅速採取措施同中國關係正常化,向執政的社民黨施加壓力。與此同時,為給德國政府及執政黨適當施加壓力,1972年3月,中國政府決定以民間外交機構“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的名義邀請西德聯邦議會外交委員會主席施羅德于7月14日至28日訪華。儘管遭到很多批評,但施羅德是西德第一個政界領導人訪華。

1972年7月16日,施羅德在北京與中國副外長兼外交學會會長喬冠華單獨會談時説,他來北京前曾同勃蘭特總理和謝爾外長討論過兩國建交問題,他得到的印像是兩國都歡迎建交,謝爾更是毫無保留地歡迎。施羅德説,謝爾的設想是,兩國舉行建交談判達成共識,他再應邀到北京正式簽署協議。而勃蘭特的設想則是,在施羅德訪華後,中國通過駐歐某個使館向西德表示願就建交問題舉行談判。稍後不久,施羅德又表示,雙方最好能在11月西德大選前談成。再後來,施羅德向中方拿出了自己帶來的“內部諒解方案”,請中方予以考慮。7月20日,經過修改,雙方簽署了內部諒解方案。當日,周恩來接見施羅德,雙方交談5個小時。

7月29日,施羅德從上海經巴黎回國。離開前,他已接到德國政府發來的明碼電報,勃蘭特總理建議,西德空軍將施羅德接到奧地利,與正在那裏休假的謝爾外長會談。8月5日,在歐洲易北河口外北海的一個小島上,施羅德與王殊在沙灘的兩張帆布椅上開始討論建交問題,外人只會認為這是普通的聊天。王殊還帶去了中方準備的兩種建交公報格式,施羅德建議用簡單的一種,越簡單越好。8月6日,王殊在波恩與德國內政部長根舍(後任外長)會談,根舍曾模倣“乒乓外交”而邀請中國兩名體育記者訪德。

8月10日,謝爾外長向中方表示,中德兩國沒有什麼特殊的問題要談,希望儘快確定具體的談判時間和地點,也接受中方的訪華邀請。就在此幾天后,中國外交部建議在波恩開始舉行談判,並照會德方,任命王殊為談判代表。8月18日,雙方正式開始在西德外交部談判。儘管已沒有特殊問題,但談判還是進行了40天,直到9月25日才達成共識。9月29日,中國談判代表王殊與德方代表外交部政治司司長史塔登草簽了兩國建交公報,談判順利結束。謝爾外長應邀于10月11日至15日訪問中國。中國第一任駐德國大使為王雨田。 (陳鐵源)

作者注:中國原本與東德和西德都有外交關係。兩德統一後,中德雙方商定以與西德建交日為兩國建交日



 
|相關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