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訪談 | 外國使節看中國 | 專家學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網上直播 | 視頻中國
 瀏覽中國網欄目

越南戰爭:歷史評述與啟示(一)

中國網 | 時間: 2009-01-04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進入本期中國訪談]

摘 要:越南戰爭主要是由美國插手干涉和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的政策所引起的。美國對越南和印度支那的介入和干涉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第一次印支戰爭中,美國扮演外來干涉者角色,而在第二次印支戰爭中,美國則取代了法國的地位,充當了主要侵略者的角色。在“多米諾骨牌”理論指導下的美國政府所奉行的遏制“共産主義”、阻撓越南統一的政策,點燃了侵略越南的戰火。越南人民抗美救國戰爭是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正義戰爭,將越南戰爭説是“越南北方侵略南方”是荒謬的。越南戰爭帶來巨大後果和深刻影響,它給予人們以多方面的啟示與教益,正確總結越南戰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是作者于2005428在河內社會和人文科學大學舉辦的紀念越南南方解放和國家統一學術研討會全體會議上的發言。

關鍵詞:越南戰爭;“多米諾骨牌”理論;和平共處;啟示

 

二次大戰後,印度支那地區成為國際鬥爭最激烈的地區之一。在冷戰對峙的世界格局中,這裡成為舉世關注的熱點地區。二戰結束後的30餘年內,這個地區戰火不停,不止一次地發生影響和震撼世界的事件。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46-1954)之後不久,爆發了越南人民抗美救國戰爭,國際上稱為“越南戰爭”。隨著戰爭升級,寮國、柬埔寨也被捲入,形成“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這場局部戰爭延續了10多年。越南戰爭是怎麼打起來的,它的歷史背景是什麼?遠隔重洋的美國為什麼要出動大軍侵入越南?這場戰爭有什麼國際影響?它給予我們那些啟示和教益?研究界已有不少著述,筆者擬從一個中國歷史學者的視角,談一點認識。

 

一、越南戰爭的發生:美國介入和干涉越南和印度支那事務的産物

 

越南戰爭,中國學者稱為美國侵越戰爭,又稱越南人民抗美救國戰爭,它是美國干涉和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的政策所引起的。因而要探討這場戰爭的歷史背景,就必須了解美國對越南和印度支那的介入和干涉的動因和發展過程。

二次大戰前,美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勢力範圍主要在菲律賓群島,而越南、寮國、柬埔寨是法國獨佔的殖民地。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雖是在太平洋上角逐的列強之一,但尚未能把它的注意力投向越南和印支地區。當日本于19409月侵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時,歐戰剛爆發不久,美國的注意力集中在歐洲戰場上,在遠東採取綏靖日本的方針,對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北部採取了“不介入”的政策。

但日本于19417月侵入印度支那南部,控制了西貢和金蘭灣,將印度支那作為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基地。日本在印度支那的軍事存在構成了對美國在太平洋上的領地---美屬菲律賓的直接威脅,這引起了美國的嚴重不安。美國政府認識到印度支那地區對它的戰略上的重要性,開始改變“不介入”的方針,要求日本撤出印度支那,並採取了報復措施,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財産,進一步實行石油禁運。由於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194112月,爆發了太平洋戰爭。日本佔領了整個東南亞,企圖獨霸太平洋,實現其“大東亞共榮圈”的狂妄計劃,這與美英等國在東南亞的利益發生了嚴重的衝突,也使美國對印度支那及其未來走向更為關注。當戰爭發生有利於盟軍的轉折時,1943年羅斯福政府提出了在戰後“國際託管印度支那”的方案。這是二戰時期美國對印度支那的基本政策,也是美國介入印支事務的初始。

大戰結束後,美國的印支政策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於美蘇矛盾的尖銳化,羅斯福去世後,新上臺的杜魯門政府為聯合英、法對抗蘇聯,調整了美法關係。因而在1945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美國對英國作了讓步,同意把印度支那南部作為英國東南亞戰區司令部指揮的範圍內,並商定以北緯16度線為界劃分作戰範圍。19458月,杜魯門在與戴高樂會談中,明確表示美國不反對法國軍隊和法國當局回到印度支那去。戴高樂在回憶錄中寫道:“華盛頓方面保證不給我們(即法國在印度支那)的事務製造障礙”。[1]這樣,由於美國的認可和支援,19459月英國軍隊便以受降為名,進駐印支南部,這為戰後法國勢力重返印度支那鋪平了道路。這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顧及印度支那三國人民獨立自主的要求,企圖主宰弱小國家和被壓迫民族的命運的大國霸權主義的行徑。

越南是東南亞國家中最早宣佈獨立的國家之一。19458月,日本戰敗投降。越南人民發動“八月革命”,奪得全國政權。92,胡志明瞭主席在河內巴亭廣場宣讀了越南《獨立宣言》,宣佈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2]領導八月革命的越南獨立同盟是一個以抗日救國為宗旨的民族解放統一戰線,以越盟為主體政府是一個全民擁護的立憲民主政府。越南民族運動的領袖胡志明享有崇高的威望,胡志明政府獲得從北到南廣大越南人民的擁護,這是國際社會廣泛承認的客觀事實。美國作者戴維•霍羅維茨寫道:“共産黨人胡志明和他的遊擊隊曾帶頭抗擊日本人,到戰爭結束時,胡志明的越盟己經成為一個深入群眾的,把抱有各種不同政治見解的廣大越南人團結起來的廣泛民族運動”。[3]

面對十分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為爭取國際上的同情,尤其是各大國的支援,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主席胡志明于1945年底和1946年初曾多次致函美、英、蘇、中等國政府首腦,希望各大國幫助越南從法國統治下獲得獨立,並提出“越南願意與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交朋友”。由於美國曾與英國在大戰時發表支援民族自決和平等的《大西洋憲章》,戰後又以“反殖民主義”的姿態出現在東南亞,為爭取美國的同情和支援,胡志明主席曾8次致電、致函美國總統和國務卿,介紹越南情況的新進展,控訴法國違反《大西洋憲章》和《聯合國憲章》,重新侵略越南,建議美國承認越南的獨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美國政府卻拒絕承認越南人民擁戴的胡志明政府,卻去扶植曾經投靠日本法西斯和依賴法國的保大傀儡政權,使越南和印支地區失去了獲得和平與安寧的機會。

究其原因,在於當時美蘇冷戰已經展開,美國對越政策便打上了冷戰思維的濃重印記。1946年末,美國國務院認定胡志明是“國際共産主義代理人”,1949年,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更認為胡志明是“徹頭徹尾的共産主義者”。[4]在美國看來,胡志明作為共産主義者的身份,而其共産主義者的身份和蘇聯一樣,決定了他領導下的國家是反資本主義的,而這是與美國的國家利益根本對立的。這樣,美國完全拒絕承認以胡志明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正是在這種思維觀念的指導下,美國不但沒有在聯合國安理會對法國的戰爭行為作任何譴責,而且默許和支援法國發動對越南的大規模的殖民戰爭。由此可見,美國在促成第一次印支戰爭發生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正如英國學者A.J•斯托克威爾(Stockwell)在説到1949年的東南亞形勢時所指出的,“沒有美國的支援,或者至少沒有得到美國的認可時,無論法國還是荷蘭,都不能繼續其殖民戰爭。”[5]

1949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和19506月朝鮮戰爭的爆發,是戰後印度支那政治局勢發展的轉捩點,它標誌著兩大陣營冷戰對峙的局面在這一地區的形成。此時美國的政策發生了干涉東南亞和越南事務的決定性轉變。新中國的成立使越南在地理上與社會主義國家連成一片,並有了中國這個堅強的後盾。19501月,中國承認胡志明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為主權國家,蘇聯,隨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紛紛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這立即引起了美國的強烈反應。在美國看來,印度支那是“自由世界的前線”,而“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在於非共産黨政權的存在。”[6]於是同年27日,美國帶頭宣佈承認保大[7]為首的南越政權,此後,許多西方國家都公開承認保大政權,用來與胡志明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對抗。

同年223,美國與法國以及南越保大政權、柬埔寨和寮國簽訂“五國防禦條約”,這項條約使美國對印度支那地區的干涉合法化。美國對越南的公開直接的干涉,引發了越南的強烈反美浪潮。1950319,西貢-堤岸地區發生了30萬群眾參加的反美示威遊行。[8]後來,這一天被定為越南的“全國抗美日”。越南在反對法國殖民者的同時,提出了反對美國的干涉者的口號,從此越南的抗法戰爭與國際上的和平、民主運動互相配合起來。越南從努力獲取美國同情與支援轉向反對美國的干涉,標誌著越美關係的重大轉變。

朝鮮戰爭爆發後,1950627,美國總統杜魯門指示派遣美軍參戰,發表聲明,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台灣,指示“加速以軍事援助供給在印度支那的法國及其聯邦成員國的部隊,並派遣軍事使團,以便與這些部隊建立密切工作關係。”[9] 這樣,美國便將所謂“韓戰”(即朝鮮戰爭)與“越戰”,視為“雙管齊下的戰爭”,矛頭指向亞洲的中、朝、越三個新生的人民民主國家。

19501223,美國與法國及西貢政權簽訂關於軍事援助的正式協定,此後,美國的援助日益增加。據統計:美國援助法國印度支那戰爭的費用,1950年為520億法郎,佔整個費用的19%1953年為2850億法郎,佔43%;到1954年為5560億法郎,佔73%[10] 美國通過援助取得控制印度支那的廣泛權利。為加緊構築針對中國和越南的包圍圈。195010月,美國與泰國簽訂《軍事援助協定》。19518月美國與菲律賓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同年9月又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簽訂《美澳新安全條約》。隨後又與南韓和台灣地區締結雙邊軍事協定。這樣就在中國和越南的周邊形成了一個軍事包圍體系。

1953年朝鮮停戰後,美國將更多注意力集中到了越南戰場。此時,越南戰爭形勢發生了日益不利於法軍的變化。由此,美國進一步增加對法國和保大政權的軍事支援。1953-1954年冬春,正是在美國大力支援和參與下,法軍出動上萬機動兵力,佔領了越南西北戰略要地---奠邊府,對越南的中央抗戰根據地和越南連接寮國北部的通道構成嚴重威脅。在奠邊府戰役期間,美國制定了代號為“禿鷲”的計劃,準備出動海、空軍甚至地面部隊直接干涉,並調動航空母艦到北部灣附近海域巡弋。美國擴大和延長印度支那戰爭的戰略圖謀至此昭然若揭!

但是美國主戰派的企圖並沒有完全得逞。一是美國國會、政府內和公眾的多數輿論並不支援擴大印度支那戰爭,參加過朝鮮戰爭的美國陸軍參謀長李奇微將軍也不同意派美軍到印支叢林地帶去作戰;二是在法國人民的強大反戰聲勢壓力下,內外交困的法國政府不願再打下去了;三是美國主戰派企圖組織英國和其他盟國參加的聯合軍事行動的計劃,由於其主要盟邦英國拒絕而流産。四是遭到聯合國許多成員國,尤其是安理會一些成員的反對;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在中國大力支援下,越南軍隊在奠邊府戰役的迅速勝利,給予了美國這一企圖以最為沉重的一擊,並對日內瓦會議關於印度支那停戰協議的簽訂和印度支那地區和平的恢復産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美國企圖將戰爭延長和擴大成為第二個“朝鮮戰爭”的計劃雖然破了産,但印支地區的形勢仍然嚴峻。印度支那和平暫時恢復,但美國沒有在協議上簽字的大國,並聲稱美國“不受這個決定約束”。這就埋下了美國發動侵越戰爭的種子。

上述歷史事實表明,美國在越南和印度支那的戰略企圖具有“一石二鳥”的作用,一方面在防止“共産主義勢力”南下的名義下,公開站在法國一邊,遏制中國和越南;另一方面,則是以支援印支國家獨立為名,以援助為手段,向東南亞擴張,建立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美國既大力扶植越南右翼親美勢力,並借法國之手打擊越南民主共和國,同時又乘機排擠法國勢力,以便取而代之。這樣,美國勢力便日益深入地捲入印度支那地區,成為支援法國殖民戰爭的重要外來干涉者。    原載于 《東南亞研究》2005年第6期

[1] 參閱夏爾戴高爾(De Gaulle,Charles):《戴高爾回憶錄》,中譯本,第三卷,世界知識出版社,第205206頁。

[2] 胡志明:《為了獨立自由,為了社會主義》,越南外文出版社,1971年,第53頁,河內。

[3] 參閱[]戴維霍羅威茨(HorowitzDavid):《美國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 從雅爾塔到越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23頁。

[4] 〔美〕托馬斯·G·帕特森(Thomas.D .Patterson)等:《美國外交政策》,(中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年, 715,北京

[5] 參見 [] 尼古拉斯塔林(Nichonas,Tarling)主編:《康橋東南亞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第2卷,中譯本,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1頁。

[6]轉引自《印度支那問題大事記》,世界知識社,1954年,第123頁。

[7]保大為阮朝末代皇帝,原名阮永瑞,1945年八月革命時被迫宣佈退位,流亡國外,在香港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被稱為“夜總會皇帝”。1949年法國將他重新抬出來,宣佈為“越南國”的“立憲皇帝”。

[8]參見[]黎茂罕(Le mau Han)主編:《越南歷史大綱》(Dai Cuong Lich Su Viet Nam)第三集,越文版,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9-80頁。 

[9] 哈裏·杜魯門(Harry Truman):《杜魯門回憶錄》中譯本,第二卷,三聯書店,1974年,第402頁。

[10] 參閱《越南人民軍歷史》(Lich Su Quan Doi Nhan Dan Viet Nam),第一集,越南人民軍出版社,1977年,第427頁,胡志明市。

 

 



 
|相關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