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訪談 | 外國使節看中國 | 專家學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網上直播 | 視頻中國
 瀏覽中國網欄目

周總理訪非掀起中非建交高潮[組圖]

中國網 | 時間: 2008-12-30  | 文章來源: 北青網

1964年1月,周總理訪問馬利

1964年1月,周總理在訪問幾內亞時參觀中國援建的捲煙廠和火柴廠

周總理訪問非洲受到熱烈歡迎

突尼西亞總統宴請周總理率領的中國代表團

唯一隨團攝影記者回憶周總理訪問非洲五十余天的歷史時刻———

周總理與迦納總統在城堡裏打起乒乓球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對非洲10國的訪問堪稱新中國外交史上建立中非新型關係的“開山之旅”。在這次訪問中,周恩來提出了中國同非洲國家發展關係的五項原則和中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為中非長期友好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杜修賢,作為唯一隨團攝影記者,用相機記錄下訪問中一個個珍貴的歷史瞬間。四十多年後的今天,年屆八旬的杜修賢用零散但卻清晰的回憶片段,勾勒出了那段歷史的輪廓。

周總理叫我“杜三”

從1960年元旦起,杜修賢開始擔任周恩來總理的專職攝影記者。後來,他又擔任了毛澤東主席的專職攝影記者。杜修賢也因此被稱為“紅墻裏的攝影師”。

杜修賢家書架最上層,至今還保存著兩個棕色皮箱,裏面分別珍藏著跟隨周總理訪問非洲時使用過的放大器和顯影罐。

“那時候沒有暗房,我白天跟隨總理拍攝照片,有時候還要拍攝陳毅副總理記者會的照片。一天活動結束後,我就把手伸到一個黑袋子裏沖洗照片,沖洗出來後,交給使館發往國內。作為唯一的攝影記者,我必須保證萬無一失。”

杜修賢説,周總理很風趣幽默,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訪問幾內亞期間,一天傍晚,總理在海邊散步,我正在搶鏡頭,總理看看陳毅副總理的秘書杜易,又看看我,招招手叫我過來説,‘你看,陳老總的秘書叫杜易(一),幾內亞總統叫杜爾(二),你嘛——就叫杜三吧!’”所有人都被總理的話逗得哈哈大笑,暫時忘卻了工作的疲憊。

摩洛哥國王讓出宮殿

周總理訪問非洲10國過去了四十多年,杜修賢老人已不能清晰地回憶起每一個細節,留在他印象中最深的,是非洲各國對中國代表團熱烈歡迎的盛況。

周總理訪問的前兩個國家是埃及和阿爾及利亞,在那裏他分別宣佈了中國同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相互關係的五項原則,對於剛剛獨立、地位不高、發言權不大的非洲國家來説,五項原則是極大的支援。

各國都用最高規格和禮遇歡迎和接待來自中國的總理。

杜修賢回憶説:“我記得不論到哪個國家、哪個城市,幾乎都是萬人空巷,男女老少穿著顏色鮮艷的民族服裝、踏著激昂歡快的鼓點,盡情歡歌狂舞。到處都是縱情的歡笑和熱烈的掌聲。中國代表團車隊經過的地方,永遠都是夾道歡迎,非洲朋友爭相上來摸摸中國客人的汽車,與中國客人握握手。”

據説,還有非洲婦女按照當地風俗,將花袍脫下鋪在地上,讓中國客人的汽車從上面碾過,好讓心愛的衣服上留下友誼的痕跡。

在摩洛哥,從不外出迎接客人的國王哈桑二世將宮殿“和平宮”讓給總理居住,還親自站在宮門口迎接;在幾內亞,好客的塞古·杜爾總統沒讓代表團住到歐美式的別墅裏,卻徑直把他們送進了非洲式草屋“美景別墅”,使客人們體味到親昵的友情……

會談在城堡中進行

周總理那次訪問的非洲國家中大都建國不久,有些政局尚不穩定。1964年1月2日,預訂訪問日程中的迦納,發生了刺殺恩克魯瑪總統的事件,總統本人受傷,衛士長被打死,國內形勢緊張。恩克魯瑪總統不得已搬入克裏斯興城堡,並免去了一切外出活動。

杜修賢回憶説,當時刺殺事件還未弄清,中央也非常關心總理的安全問題,不時來電報詢問情況。但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經過認真考慮後還是決定要去,並派代表團秘書長黃鎮先期前往,與我國駐迦納大使黃華一道,向恩克魯瑪總統轉達了周總理的建議:這次訪問免去一切禮節,總統不要到機場迎接,也不要在城堡外舉行會議和宴會。當時恩克魯瑪總統正處於矛盾心態中,他既希望周總理去,又擔心自己不便出門迎接有失禮儀,聽了建議後,恩克魯瑪總統非常高興,雙方馬上安排了訪問具體事宜。

“記得克裏斯興城堡外都是軍車和士兵,氣氛非常緊張。一切正式和非正式的活動都在城堡裏進行。”緊張會見之餘,不乏輕鬆與活躍,周總理還在城堡裏和恩克魯瑪總統打起了乒乓球,杜修賢馬上按動快門,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這恐怕是世界乒球歷史上規格最高的一次比賽。

周恩來訪問突尼西亞的翻譯細説——

中突“閃電建交”內幕

很多人並不知道,周總理訪非前,中方對外宣佈消息時説的是訪問非洲9國,當時尚未與中國建交的北非國家突尼西亞並不在訪問之列。

更令人吃驚的是,突尼西亞在周總理訪問的第二天便宣佈與中國建交。當年在中國駐阿爾及利亞使館工作的黃金祺作為總理訪問突尼西亞的翻譯,見證了周總理是如何用自己的機智、胸懷與魄力,為中國贏得了突尼西亞這個非洲朋友。

臨時會見突尼西亞“關鍵先生”

“當時突尼西亞比較親美,並未與中國建交。我當時在阿爾及利亞使館擔任大使翻譯,從準備接待總理到代表團抵達,我們一直都不知道總理還要到突尼西亞去訪問。總理在阿爾及利亞訪問期間,有一天突然會見了突尼西亞駐阿爾及利亞大使,當時由我擔任法文翻譯。”黃金祺回憶道。

“這位大使是突尼西亞執政黨政治局委員,與總統布爾吉巴説得上話。總理與大使會談大概的意思是表示如果對方歡迎,他願意到突尼西亞去訪問。隔了一天,這位大使就又來拜見總理,轉達了布爾吉巴總統歡迎總理訪突的意思。兩邊呼應起來,條件就成熟了,一次計劃之外的訪問就這樣確定下來了。”

此時正值1964年新年前,由於當時中國在突尼西亞沒有使館,中國駐阿爾及利亞大使曾濤率領的一支外交官隊伍接到緊急任務,赴突尼西亞為總理訪問打前站,安排接待事宜。黃金祺是其中主要成員之一。

沉著回應東道國的指責

1964年1月9日,周總理抵達突尼西亞,總統布爾吉巴設晚宴款待,黃金祺坐在兩人之間擔任翻譯。“首先由布爾吉巴總統致歡迎辭。按照慣例,對方應該事先提供講話稿,但這次直到晚宴開始前,我們都對講話內容一無所知。”直到宴會上布爾吉巴從兜裏掏出稿子,他的隨從才遞給黃金祺一份。

黃金祺飛速瀏覽了一遍稿件,發現第二段出現了批評和攻擊中國對外政策的內容。黃金祺馬上把這一情況小聲告訴周總理,總理聽完表情嚴肅。

“致辭開始後,布爾吉巴總統果然按照稿件內容宣讀起來。在歡迎晚宴上就對到訪國的對外政策發表負面評論,這種情況在外交活動中實在少有。布爾吉巴批評了中國的外交政策之後,全場氣氛緊張,所有人都對周總理如何應對拭目以待。”

輪到總理髮言了。“雖然我已經事先拿到了稿子,但總理在發言前還是悄悄地對我説,‘小黃,我要加一句話’”,黃金祺回憶説,按照慣例致答謝辭之後,總理拋開講話稿發揮了一句,大意是中國和突尼西亞兩國雖然就對外政策持不同意見,但並不妨礙兩國求同存異,建立良好關係。“總理説完這句話後,整個大廳裏掌聲雷動,原本緊張的氣氛煙消雲散。”

事實證明,總理這句話的作用絲毫不亞於繁瑣的建交談判。在訪問第二天,陳毅副總理就與突尼西亞總理就建交具體事宜進行會談,兩國于當天宣佈正式建立外交關係,訪問聯合公報變成了建交公報。中突建交,是周總理率團訪非的一大收穫。

訪問未建交國這一決策産生了巨大影響。這次訪問結束後,當年年底,剛果(布)、坦尚尼亞、中非共和國、尚比亞、貝南等非洲國家,相繼同我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塞古·杜爾   首位訪問新中國的非洲國家領導人

1959年10月4日,幾內亞同中國建交,這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1960年9月,幾內亞總統塞古·杜爾訪華,成為第一個訪問中國的非洲國家元首,掀起了一個非洲領導人訪華的高潮。

“打開上世紀60年代的《人民日報》,人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位非洲國家領導來訪時,頭版上會同時出現中國四位最高領導與他會晤的照片。”在非洲工作了24年、現任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會長的安永玉大使接受新華社專訪時如是説。

當時,塞古·杜爾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會見,也成為毛主席會見的第一位訪華的非洲國家元首。塞古·杜爾總統向毛澤東主席贈送了利用象牙的自然曲線,雕刻出的一位文靜高雅的幾內亞少女形象“牙雕少女”。

訪華期間,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鄧小平副總理一起宴請了塞古·杜爾總統,他訪華的鏡頭被西方國家作為20世紀大事件載入史冊。當時,周恩來總理親自陪同杜爾總統在國內參觀。

在新中國外交關係史中,幾內亞還創造了多個第一。雙方簽訂的中幾友好條約是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簽訂的第一個友好條約。《中幾兩國政府文化合作協定》是中國政府同黑非洲國家簽訂的第一個文化合作協定。為執行雙邊經濟技術合作協定,中國幫助幾內亞建設的火柴廠和捲煙廠是中國在非洲援建的第一個成套項目。塞古·杜爾當政時製作發行全世界第一枚毛澤東金幣。

在彼此尊重、信任的基礎上,中幾友好關係綿延至今。在幾內亞,中國援建的幾內亞人民宮被稱為幾內亞的人民大會堂;中國援建的幾內亞總統府,是幾內亞的標誌性建築;中國援建的幾內亞廣播電視中心不斷地向幾內亞人民傳遞幾中友好交往的訊息。50多個成套項目在支援幾內亞國內建設的同時,也傳遞著中國人民的情誼。

埃及   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非洲國家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廣大非洲國家相繼獨立。1956年5月16日,中國和埃及建交,開啟了中非友好關係的大門。此後,相繼獲得獨立的非洲國家陸續與中國建交。迄今,中國已同53個非洲國家中的48個建立了外交關係。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受到西方封鎖,建交國主要是蘇聯和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因為溝通渠道不暢,已經取得獨立的一些非洲國家對中國缺乏了解。“中國急需從一個有代表性的非洲國家入手,通過建交行動打開在非洲的局面。”外交部部長助理呂國增説。

1955年4月,亞非29個國家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周恩來總理同與會的非洲國家代表頻頻接觸,並與埃及總統納賽爾多次會談。

外交部最新解密的檔案顯示,時隔一年後,納賽爾在接見中國代表團時鄭重表示:“承認中國早已不是原則問題,而是時間問題。”

1956年5月16日晚,埃及決定,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表示願意建立外交關係和互換外交使節,成為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非洲國家。

中埃建交以後,中國旗幟鮮明地支援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盡己所能給予財政和物質上的援助。中國以實際行動向非洲展示了新中國嶄新的對外形象——支援非洲國家民族解放和維護主權與領土完整、支援獨立後的非洲國家發展本國經濟。

繼埃及之後,阿爾及利亞、幾內亞、蘇丹、迦納、馬利、索馬利亞、肯亞、尚比亞等國相繼與中國建交,到1970年,中國已同20個非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約佔當時非洲獨立國家的一半。

這個時期中非高層互訪也拉開了序幕。1963年到1965年,周恩來總理三訪非洲,所到之處,百姓傾城而出,夾道歡迎,盛況空前。“他(周恩來)是如此和藹可親,當我看到他的眼睛時,我就知道我們和中國之間産生了聯繫,這種聯繫從此延續下來。”當年曾為周恩來獻花的小女孩、現任埃及電影節主席的蘇海爾説。   (本報綜合新華社、《北京青年報》報道)



 
|相關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