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雲的愛人鄭位三同志 |
中國網 | 時間: 2010-07-08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
勤學苦思,畢生探索的奮進精神 鄭位三同志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地學習革命理論,善於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指導革命鬥爭事業,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他是一位堅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戰士。 鄭位三同志堅定的革命信念以及在革命鬥爭中所表現出的聰明才智,是與他幾十年一貫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分不開的。1934年12月,他隨紅二十五軍長征,一路上敵人圍追堵截,為了輕裝,他將日常生活用品一件一件地拋棄,但所攜帶的馬列著作和黨的文件卻一件沒丟。每逢有閒,他就抓緊時間閱讀、學習,還堅持寫讀書筆記。全國解放後,他因病休養,但學習不輟,20多年中留下了幾千張卡片,寫下了數百萬字的讀書心得、理論文章、報告和日記。 鄭位三同志不僅自身注重革命理論的學習,而且還十分注意加強自身的黨性修養和對黨員、幹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1939—1942年在淮南和新四軍二師工作期間,他曾同戰友談到肖楚女的蠟燭人生觀:“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他很敬佩肖楚女同志共産主義的人生觀,他的革命生涯也充分體現了蠟燭精神。他走到哪,就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宣傳到哪。在他的一生中,先後主持創辦了“鄂東北特委黨務幹部學習班”、“便衣隊訓練班”、“七里坪遊擊隊幹部訓練班”、“青年訓練班”、“中原民主建國大學”等,為黨培養了一大批幹部。 鄭位三同志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深入淺出,用理論指導革命實踐,並在實踐中摸索和總結經驗。在土地革命時期,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鄂豫皖地區的鬥爭實際相結合,起草了一批“議案”、“法令”、“細則”等文件,在指導鄂豫皖根據地的革命鬥爭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933年,在堅持遊擊鬥爭中,鄭位三同志發現一些區鄉幹部三五人一隊,攜帶短槍匕首襲擾敵人,串聯群眾,有效地保存了自己,很值得推廣,便及時總結了便衣隊“遊擊戰爭、晝伏夜行、兩面政權、統一戰線”的經驗。對此鄂豫皖省委曾給予高度評價,認為“現在最有發展希望及最重要的運動,就是便衣運動”,並在其他地區進行推廣。鄭位三同志這種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豐富理論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讚譽。劉少奇同志曾説:“鄭位三同志是鄂豫皖地區幹部中學習馬列主義最好的一個。” 新中國成立後,鄭位三同志因身體多病,未負責具體領導工作。在養病中,他仍非常關心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帶病堅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積極關注並潛心研究經濟建設和執政黨的建設問題,提出了一些富有創造性的主張。他認為“革命勝利後主要任務是建設”,並提出了在生産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黨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生産力的意見。他説:“階級鬥爭將是局部性的,今天的任務應該相當著重于建設。”對於執政黨的建設問題,鄭位三同志認為,是“關係到革命事業成敗的關鍵性問題”,要“正確擺正領袖、政黨和人民群眾三者關係”,要建立制度,強調監督。他在五六十年代提出的這些理論觀點,現在看來都是正確和極為寶貴的。 熱愛人民,聯繫群眾的赤子情懷 密切聯繫群眾,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為人民謀幸福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和一貫宗旨。鄭位三同志始終牢記黨的宗旨,保持勞動人民本色。為了勞苦大眾的翻身解放和生活幸福,他孜孜以求,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中,鄭位三同志滿懷激情,奔走于家鄉,發動和組織群眾,領導全縣農民掀起了農村大革命高潮,使廣大農民群眾在鬥爭中爭取到了他們應得的權益。發動和組織起來的廣大農民群眾,自編歌謠傳唱“董必武、鄭位三,領導人民把身翻”。 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後,根據地一片白色恐怖。敵人逼迫群眾“插白旗”、“反水”以示“歸順”。針對一些區、鄉幹部不能正確對待“反水”農民和“插白旗”群眾的問題,鄭位三同志教育幹部要從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考慮,指出群眾是被敵人逼迫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擁護黨和紅軍的。他反覆向各級領導講明道理,要求各級幹部嚴格執行政策,嚴禁侵犯這些群眾的利益。由於鄭位三同志採取了正確措施,很快安定了民心,爭取了群眾,穩定了根據地的局面。許多群眾都説:“別看我們插了白旗,我們的心是紅的。”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艱難歲月裏,鄭位三同志時刻不忘群眾的生産、生活。1940年,淮南抗日根據地發生嚴重春荒,人民群眾衣食困難,鄭位三寢食不安。他指派專人,將如何組織農民度春荒、如何向地主富農借糧等問題編印成小冊子,發到部隊和地方,讓廣大幹部討論學習。1946年春,國民黨軍對中原解放區實行嚴酷的經濟封鎖,中原軍民生活極其困難。鄭位三、李先念等號召部隊打魚撈蝦,挖野菜,開荒種地,進行生産自救,以減輕解放區人民的壓力。他還手書“民為邦本”的匾額,親自送給群眾,表達了拳拳的愛民之心。 鄭位三同志心中只有人民群眾,從來不為自己打算。國家實行薪金制之前,他將組織上每月發給的300元津貼,全部用來接濟生活特別困難的軍烈屬和無依無靠的烈士後代。實行薪金制後,他仍然省吃儉用,接濟軍烈屬,僅紅安縣就達幾百人之多。“文化大革命”期間,鄭位三同志在遭受“四人幫”的殘酷迫害之時,仍然惦記著群眾生活。他託人捎話給當時還未被“打倒”的老幹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抓生産!不抓生産,不搞建設,老百姓吃什麼、用什麼? 顧全大局,無私無畏的坦蕩胸襟 鄭位三同志一生顧全大局,從不計個人名利得失、地位高低,具有無産階級革命家的坦蕩胸襟。 1932年紅四方面軍被迫撤出鄂豫皖蘇區之後,鄂豫皖省委決定重建紅二十五軍,以便集中兵力,粉碎敵人的“圍剿”。鄭位三同志以全局利益為重,將自己曆盡艱辛、親手創建起來的6個遊擊師共計5000余人,分批補充給紅二十五軍。同時,他還和鄂東北道委要求各縣要積極支援紅軍,要人給人,要槍給槍,調哪個部隊就給哪個部隊,一切服從大局。 最近我們從《新四軍文獻》中才知道,1943年5月,中央曾決定鄭位三同志任鄂豫邊區黨委書記兼第五師政委。然而,鄭位三同志到鄂豫邊區後,並未公開這一任命,只是以華中局黨代表身份,到鄂豫邊區和新四軍第五師工作。他這樣做,實際上是從鄂豫邊區的具體情況、黨的事業的大局著想,是他顧全大局的典型表現。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原部隊本可順利轉移到兄弟解放區生息發展,但鄭位三和李先念領導的中原部隊,忠實地執行中央的命令,為全局利益而戰,在中原地區苦熬十個月,牽制了30萬國民黨軍隊,為兄弟解放區作好反內戰準備贏得了寶貴時間。中原突圍前夕,中央要鄭位三乘軍調部的飛機回延安,但他考慮大戰在即,作為中原部隊主要領導之一,離開部隊,可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他帶病堅持工作,和李先念等同志一起,謀劃突圍方略,制訂突圍計劃,參與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中原突圍戰役,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帷幕。對中原突圍的偉大勝利,黨中央、毛澤東主席當年給予了高度評價。眾所週知,中原突圍是顧全大局的歷史典範,而這與作為中原局代理書記、中原軍區政委的鄭位三同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革命戰爭年代,鄭位三同志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功高不自居,位重不自恃,淡泊名利。新中國成立後,對於報刊、書籍、紀念館、博物館提不提到他的名字,或將他的名字擺在什麼位置,他從不計較。別人請他講軍史、革命史,他總是讚揚別人,不提自己。這些都體現出了鄭位三同志心地寬廣、胸懷坦蕩的高貴品德。 我們紀念鄭位三同志,就是要學習他百折不撓、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顧全大局、無私無畏、光明磊落的高貴品質;勤學苦思、不斷進取的革命精神;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聯繫群眾、關心群眾、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